向新而行六尺巷/熊榮軍
熊榮軍
昔人已乘黃鶴去,萬古流芳六尺巷。沐浴冬陽,心懷敬意,我踏上通往那聞名遐邇的六尺巷心靈之旅。這小巷,僅六尺之寬,卻能容納街坊四鄰的和睦與寬容;這小巷,僅百米之長,卻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與悠遠的記憶。
輕輕踏上六尺巷,我仿佛穿越了時空的隧道,與往昔進行著一場靈魂的對話。巷裏的每一磚、每一瓦,都靜靜地躺在歷史的長河中,默默講述著傳承革新的歲月故事,宛如一部活生生的歷史教科書。
“千裏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這首清朝康熙年間大學士張英的回詩,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出謙讓與智慧。當年,張家與吳家的宅基地之爭劍拔弩張,在張英“讓他三尺”的豁達胸襟下,化干戈為玉帛,成就了今日傳頌千古的六尺巷佳話。
這小小六尺巷,“和”字重如千鈞,如同稀世瑰寶。它不僅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縮影,更是中華文化精髓的鮮活呈現。它蘊含著《國語》中“和實生物”的哲理;它彰顯著《易經》裏“保合太和”的智慧;它傳承著《論語》中“和為貴”的教誨。在現實中,“和睦和美”鑄就了家風典範,“心平氣和”成為交往之道,“以和為貴”則是化解矛盾的睿智之選。六尺巷以其獨特的韻味,讓“和”的理念在我們心中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六尺巷的精神,正是對這一理想的生動詮釋與創新實踐。它教誨我們謙和禮讓、知進退、以和為貴,這些美德已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成為我們共同的精神瑰寶。
新時代,六尺巷煥發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它已超越了地名與典故的範疇,成為一種生活的智慧、工作的哲學。我們將其蘊含的禮讓和諧精神融入社會治理的實踐中,“六尺巷工作法”應運而生,其核心——“讓”與“和”,已在我們心田開枝散葉、開花結果。“我家兩堵牆,前後百米長。德義中間走,禮讓站兩旁……”歌曲《六尺巷》的旋律悠揚,傳唱著這條小巷的動人故事與精神風貌;黃梅戲《六尺巷》的婉轉唱腔,更是將“講求禮讓、以和為貴”的人間大美演繹得酣暢淋漓。
“以古鑒今,向新而行。”如今六尺巷,已化作一種文化符號,它的身影無處不在:路邊的標牌上、牆上的漫畫裏、報紙的字裏行間、書籍的敘述之中……它處處滋養著我們的精神世界,它時時激勵著我們不斷向新而行。
- 新聞關鍵字: 易經
- 記者:好報 編輯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