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葉牛糞做成有機肥 牧場省錢又減碳排
苗栗區農改場今天表示,執行3年完成牧場農業剩餘資源循環模式,將年約480公噸的枝條、落葉及牛糞做成295公噸有機肥,可省下新台幣21萬元購肥支出、減排659公噸二氧化碳。
響應2050淨零排放目標,農業部苗栗區農業改良場發布新聞指出,自2024年起,連續3年,在苗栗縣通霄鎮飛牛牧場導入規格化機械及纖維分解微生物技術,成功建立一套完整的循環再利用模式,未來將推廣到周邊社區與一般農場應用。
苗栗區農改場助理研究員林鈺荏指出,飛牛牧場占地約50公頃,林木區每年產生30.8公噸落葉、95.8公噸原生木枝條,以及養育牛隻產生354.7公噸牛糞等農業剩餘資源。
針對枝條,林鈺荏表示,透過大型工業用破碎機,每天可處理30公噸樹枝,再搭配中型自走式破碎機,將枝條粒徑縮小至1公分以下,可加速堆肥腐熟化過程。
林鈺荏指出,研究團隊透過料源化學分析結果,以木屑、牛羊糞比例為1比10進行堆肥,以及導入微生物發酵液擴培技術,再用機械翻堆,讓傳統堆肥腐熟需3到4個月的過程,縮減在2個月內,以此產出的腐熟有機質堆肥不僅具備優良的土壤改良效果,而且重金屬含量也符合農糧署肥料品目法規規定,可用於有機驗證農田。
透過統計與計算,林鈺荏指出,此案例模式每年可減少購買36公噸有機肥,約節省21.6萬元支出;以環境部公告的碳費一般費率為每公噸二氧化碳當量新台幣300元換算,相當於減少720公噸的碳排,再扣除運輸、製造等排放量後,每年可減少約659公噸碳排。
響應2050淨零排放目標,農業部苗栗區農業改良場發布新聞指出,自2024年起,連續3年,在苗栗縣通霄鎮飛牛牧場導入規格化機械及纖維分解微生物技術,成功建立一套完整的循環再利用模式,未來將推廣到周邊社區與一般農場應用。
苗栗區農改場助理研究員林鈺荏指出,飛牛牧場占地約50公頃,林木區每年產生30.8公噸落葉、95.8公噸原生木枝條,以及養育牛隻產生354.7公噸牛糞等農業剩餘資源。
針對枝條,林鈺荏表示,透過大型工業用破碎機,每天可處理30公噸樹枝,再搭配中型自走式破碎機,將枝條粒徑縮小至1公分以下,可加速堆肥腐熟化過程。
林鈺荏指出,研究團隊透過料源化學分析結果,以木屑、牛羊糞比例為1比10進行堆肥,以及導入微生物發酵液擴培技術,再用機械翻堆,讓傳統堆肥腐熟需3到4個月的過程,縮減在2個月內,以此產出的腐熟有機質堆肥不僅具備優良的土壤改良效果,而且重金屬含量也符合農糧署肥料品目法規規定,可用於有機驗證農田。
透過統計與計算,林鈺荏指出,此案例模式每年可減少購買36公噸有機肥,約節省21.6萬元支出;以環境部公告的碳費一般費率為每公噸二氧化碳當量新台幣300元換算,相當於減少720公噸的碳排,再扣除運輸、製造等排放量後,每年可減少約659公噸碳排。
- 記者: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18日電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