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到定日:中國大陸救災模式的跨越式進步/魯云湘

汶川到定日:中國大陸救災模式的跨越式進步/魯云湘

魯云湘(國際事務研究者)

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與2025年西藏定日地震,是中國大陸抗震救災歷史上的兩個重要分水嶺。這兩場地震不僅考驗北京當局的應急救援能力,也反映救災模式的演變與技術進步。特別是在中國安能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安能)的參與下,救災效率和專業水平得到顯著提升。本文將從這兩場地震的救災背景出發,探討中國安能在救災中的投入與作用,以及大陸救災模式的歷史進步。

一、中國安能的角色轉型與救災背景

前身為中國人民武警水電部隊的中國安能,成立於1981年,初期以水利和基礎設施建設為主,後逐步參與應急救援工作,成為大陸專業救援體系的重要力量。從汶川地震到定日地震,其角色經歷從基礎工程支援到專業化救援的轉型,這也象徵大陸救災模式的全面升級。

發生於2008年的汶川地震,當時大陸軍方和地方政府是救災的主要力量,而中國安能的參與更多集中於基礎設施修復與道路清理等工程任務。隨著技術和經驗的積累,於2025年定日地震中,該公司展現出完全不同的專業救援能力,成為此次救援行動的核心力量之一。

二、汶川地震:人海戰術的代表性案例

汶川地震是一場規模巨大、影響嚴重的自然災害,解放軍迅速動員十萬餘人參與救援。然而,救援過程中暴露出人力為主的救災模式的局限性:

其一、大陸軍方動員約14萬官兵投入救援,但由於交通受阻,許多重災區無法及時獲得幫助;其二、救援設備以基礎工程機械為主,缺乏生命探測儀、無人機等專業設備,大幅影響搜救效率;其三、地方政府、軍方與志願者之間的協調能力有限,導致資訊不對稱與資源浪費。

儘管有諸多困境,但汶川地震的救災行動,仍促使北京重新審視應急管理體系,為專業救援力量的發展奠定基礎,也推動中國安能在救災領域的轉型,這點也在定日地震中展現出來。

三、定日地震:專業救援與科技的結合

相比汶川地震,定日地震的救援行動,展現大陸救災模式的全面進步。此次地震中,大陸官方與民間的專業救援力量均發揮關鍵作用:

首先,地震發生後,官方與民間均迅速派出的救援人員與救援設備,以確保救援人力與資源的充足。而西部戰區亦派遣運20,亦於當日下午將支援設備與物資,載運至日喀則和平機場投入救災行動;其次,攜帶生命探測儀、無人機(如翼龍-2H)等設備,同時搭載高流明燈光系統,為夜間搜救提供穩定光源,以實現夜間搜救及實時監測。

最後,展現快速搭建臨時安置點的能力,僅用數分鐘便完成一間活動板房的建設,大幅縮短受災群眾的等待時間。使定日地震救援行動中,展現民間、軍方、地方政府的緊密配合,避免資源分配不均,提高救援效率。

四、救災模式的演變

大陸於汶川地震與定日地震的救援行動對比,突顯出以下幾方面的救災模式進步:

1.先進設備的運用:從汶川地震的基礎機械,到定日地震中的無人機與生命探測儀,技術提升帶來搜救效率的質量變化。

2.快速建設能力:憑藉中國安能的專業化技術,結合軍方與當地政府的人力,能快速完成臨時安置點的搭建,減少災民的等待時間。

3.協作體系的完善:定日地震中,各部門的協同效率顯著提升,地方政府、軍方和專業救援機構形成高效指揮體系。

4.專業救援的主導地位:汶川地震時,救援主要依靠軍方與志願者,專業救援機構的角色有限。定日地震中,中國安能作為專業力量的核心,其表現已達國際水準。

中國大陸從汶川地震的人海戰術,到定日地震的專業救援與科技支撐,救災模式實現跨越式進步。這樣的經驗對台灣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台灣雖擁有完善的地震監測與救援體系,但在強化專業救援能力、整合資源及善用科技方面仍可持續精進,以確保在面對未來複雜災害時,能更高效地保障民眾安全。(照片翻攝畫面)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