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火盆/石少華

童年的火盆/石少華

石少華

小時候,我生活在大山深處的一個縣城。一進入冬天,很多人家都用火盆來取暖。

最初用的火盆,是泥巴燒制的粗陶,樣子跟臉盆相似,也有人用舊臉盆充作火盆的。陶瓷火盆保溫性能好,但笨拙、沉重,移動困難,火大了還容易燒裂,舊臉盆火盆輕巧,搬動容易,但保溫性能差。這兩種火盆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陷,就是受熱面小,多幾個人烤就烤不上了,並且腳放在盆沿烤,還容易踩翻火盆。

後來,有人設計了一種新型火盆,中間嵌著一口中央凹陷的生鐵鍋,四周是四方形的木頭支架。當寒冬來臨,生鐵鍋裏的木炭燒得紅彤彤、暖烘烘的,猶如一個“小太陽”,源源不斷釋放出能量。這種火盆面積大,可以烤七八個人。大家圍坐,把腳放在火盆沿上的木架子上,漸漸地,全身烤得熱乎乎的。

自從有了這種火盆的陪伴,寂寥的冬天有了許多樂趣。我們兄妹三人從早到晚圍繞它聊天、講故事、玩遊戲。平時不苟言笑的父親有時也會參與進來,和我們一起說笑,讓我們感受到了嚴肅父親的另一面。一個個紅薯、土豆被我們埋在灰燼裏煨熟,一個個糍粑、葉葉粑被我們擱在火鉗上烤香。燒熟的食物,外焦裏嫩帶著濃郁的香,吃起來燙得嘴巴發紅,但卻妙不可言。不知道是誰發明把農村火塘裏的“三腳貓”也“移植”到了火盆,在取暖的同時進行烹飪。所謂“三腳貓”就是由鐵匠手工打造,上是圓形頂部,用於放置鍋子或其他烹飪器具,下是三個支撐的支架。小時候我們一家人冬天吃飯時圍著三腳貓上的鍋子,一邊吃菜,一邊烤火,心底生出無限的暖意。

冬季的天氣陰冷多雪,洗後的床單、衣服難以晾乾。人們用木頭或竹子做成罩子,罩在火盆上,把濕床單、濕衣服鋪在上面,不一會兒,就烤幹了。晚上,在我們這些孩子上床前,母親總是先將我們的棉被放在罩在火盆上的罩子上烘烤,我們鑽進被烤熱的棉被,感覺暖和又舒服。早晨,我們穿上的又是被烤熱的衣褲。冬日的夜因為有了火盆,而不再覺得漫長而難熬了。

木制、竹制的罩子因為防火上不太安全,後來又都改用鐵制的罩子了。鐵罩子結實、導熱快,我常常一屁股坐在上面看書,全身的寒冷都隨著炭火的熱氣一掃而光。後來,我在城市工作、生活,冬天家裏用電烤爐取暖,我按其規格,在家鄉定制了一個鐵罩子,用了許多年,直到有了空調、地暖後才捨棄。

如今,“圍爐煮茶” “圍爐夜話”在冬天開始流行,約三五好友,飲一盞溫茶,話一席家常,慰歲末惆悵,許來年安康。溫馨暖心的圖景,讓我想起昔日的那些溫暖的夜晚,那些美味的食物,那些全家人和左鄰右舍圍著熾盛的火盆笑談的美好時刻。這是我童年版的“圍爐煮茶”。

人間美好,莫過如此。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