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如幹部/夏俊山
夏俊山
古語:文如其人。1月26日,泰州迎來了2025年的第一場雪,就以詠雪為例,說說什麼是“文如其人”吧。
傳說,古代某一天,秀才、官員、富翁、農夫入廟避雪。一人一句,湊在一起竟然是一首詩:“大雪紛紛落地,此乃皇家瑞氣。再下三年何妨?放你娘的狗屁! ”這四句分別是誰說的?有人說,不說也知道:首句,秀才說的。第二句,官員說的,第三句,富翁說的。第四句,農夫說的。“再下三年”,莊稼還有收成嗎?他爆了粗口。這就叫“詩如其人”。
什麼樹開什麼花,什麼藤結什麼瓜,什麼人說什麼話,寫文章也是這個理,簡言之,就叫“文如其人”。我承認這樣的看法有一定道理,不料興化文友老顧送我四個字:“文如幹部!”
我是一個普通的退休老頭,怎麼就成了幹部?
老顧說,我不是妄加評論。我是有依據的。他列舉了一連串文章標題:《擦亮興化歷史文化名城“金名片”》《在接續奮鬥中開創高品質發展“興化路徑”》《以新質生產力為興化高品質發展賦能》《奮力書寫“走在前做示範”興化答卷》《用高水準生態環境保護推動高品質發展》《優化營商環境 為高品質發展賦能》《聚焦“三個結合”確保首創必成》《弘揚“興化精神” 抓實文明創建》《弘揚新時代的 “興化精神》……
幾年來,我在《興化日報》發表了約180篇文章,時評居多。他列出的文章,都是我發表在《興化日報》的時評。老顧說,這些文章的口氣,不像市委書記,也像市長。站位是領導幹部,說話像領導幹部,寫舊體詩的,有“老幹體”,寫文章的,也有幹部體,例如你的時評,不在其位而謀其政,我的感覺就是“文如幹部”!
對老顧的評論,我感到新鮮,也感到有些尷尬。“老幹體”不是褒義,“文如幹部”也一樣,至少是一種調侃。今後,要改變自己,免得讓人調侃嗎?我想起了范仲淹的名言:“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范仲淹曾在興化任縣令,興化市的景範文化就源於范仲淹。
范仲淹的思想,在今天仍有意義,我們把“憂其君”換成“憂國”,“居廟堂之高”改為“做官”,“處江湖之遠”變成“為民”就行了。換成口語,就是官與民都要為國家和老百姓考慮。因此,你說我“文如幹部”,其實,我這是在“為國家和老百姓考慮”。哈哈,別笑話我,好嗎。因為我的身份確實是一名退休老頭!
東漢政論家王充在《論衡》中說:“知屋漏者在宇下 知政失者在草野。”作為草野之民,我沒有“身無半文,心憂天下”的境界,我看到的常常是地方政府的一些舉措。生活在哪裡,就在哪裡發表自己的想法,說得好聽一些,就是為當地的發展、建設“建言獻策”。《詩經·黍離》;“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老顧調侃我“文如幹部”,看到的只是表面,往深處看,我其實是用文字愛上了興化,否則,我怎麼會去關心興化的建設和發展呢。
1932年,魯迅先生寫有《七律·自嘲》:“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效仿魯迅,我也寫兩首吧。
自 嘲(二首)
一
年近古稀未肯休,忘卻齒缺霜染頭。
屏前敲字尋樂趣,紙上種文度春秋。
夜深燈下思如湧,晨起窗邊意未收。
忽覺萬字皆塵土,文如幹部不知羞。
二
星月漸移下高樓,筆耕不輟一老頭。
文塚自埋李賀錦,蠹簡誰窺揚雄愁。
瘦骨欲撐天地闊,斷弦猶響伯牙舟。
拙句頻出還自賞,他人笑我未風流。
- 新聞關鍵字: 市長
- 記者:好報 編輯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