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湯圓有硬幣/徐成文

元宵湯圓有硬幣/徐成文

徐成文

我們南方人元宵節是要吃湯圓的,因為湯圓象徵著團圓、美好。元宵節吃湯圓意味著一家人在新一年裏會闔家幸福,團團圓圓,是人們的一種美好願望。

正月十五那天一大早,年邁的母親便叫醒酣睡中的我們。頭天晚上一部春節檔火熱的電影影響了正常休息,就算外面熱血奔流的市井生活也沒有把我們吵醒。

拖著沉重的身子,頭不梳臉不洗,端起一大碗湯圓就準備來個狼吞虎嚥。“啊——”女兒驚叫起來,原來她的牙齒咬到了一個什麼硬東西。我以為是骨頭什麼的,驚慌失措起來。母親移過來,忙把女兒吐出來的湯圓一分為二——一枚1元的硬幣。

“媽,你怎麼還把硬幣包在湯圓裏?”我略略有些生氣。要是遇到個囫圇吞棗的傢伙,硬幣不就進入腸胃裏了嗎?

原來,在我們農村,家家有在湯圓裏包硬幣的習俗。正月裏,做什麼事情都要討個吉利。農村人,很看重一年的財運。元宵節,女主人往往把清洗乾淨的硬幣包裹在湯圓裏,誰吃到硬幣就預示著誰那年的財運極好。

小時候,我們最渴望能吃到包裹著硬幣的湯圓,倒不是相信那年財運好,而實實在在的硬幣能讓我們買到糖果。那時候正月裏沒有什麼玩耍的活動,元宵節前一天,我們睡得很早,就想早點起來能吃到有硬幣的湯圓。那時候家裏的經濟緊張,母親不可能在每個湯圓裏包裹硬幣,而且硬幣的面值也大少不等。為了能吃到有硬幣的湯圓,我以幫助母親為由,走到正在搓湯圓的母親身後,學著母親的樣式,將紅糖、白糖、花生仁等食材包裹在湯圓裏。趁母親不注意,我在包裹著硬幣的湯圓上做上記號,方便舀湯圓時把有硬幣的湯圓準確無誤地舀到自己的碗裏。母親識破了我的小伎倆,找個理由把我攆開,不讓我偷偷觀察。母親為了公平起見,她盡可能把湯圓包裹得一模一樣,以免我們一下子就把有硬幣的湯圓選中。有時,為了能盡可能多的得到硬幣,我會多吃湯圓,堅信吃得越多,高中硬幣的機率越高。

吃罷湯圓,我們院子的孩子往往聚集在地壩,看看誰得到的硬幣最多。得到硬幣的就興高采烈、眉飛色舞,而沒有得到的則一臉陰沉、自歎運差。我們這群孩子立馬往往分成兩撥——有錢的一撥,無錢的一撥。經濟基礎決定了我們的行為方式!手裏握有硬幣的,高談闊論著如何如何花錢,要買這買那,算來算去,感覺這點錢實在是不夠花,最後只有在選擇之中把有些計畫加以否定;那些無錢的,則緘默不語,除了眼巴巴盯著有錢人洋溢著笑容的臉龐,因為手裏無錢,是沒有話語權的。也有個別無錢的傢伙,居然當了叛徒,跑到有錢的這邊,很討好地跟在有錢人屁股後面,想能在他們這裏分得一顆水果糖。這時,“財大氣粗”的傢伙們擺出一副趾高氣揚,像資本家一樣,對無錢人指手畫腳,吆三喝四。

時間的車輪滾滾朝前,人們搭乘上改革的高速列車。元宵節在湯圓裏包裹硬幣的面值也越來越大,但我們已不再如孩提時獲得一枚硬幣而欣喜若狂。雖然現在的我,每月拿著納稅人的錢,幹著教書育人的工作,經濟不算富裕,養家糊口基本無憂,但總感覺春節的味道越來越淡。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