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把哪吒叫“拿抓”/付令

請把哪吒叫“拿抓”/付令

付令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就連咱們的神仙界也不例外。這不,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那位腳踏風火輪、手持乾坤圈的小英雄——哪吒。不過,別急著念出那個被北方方言“綁架”的“né zhā”,咱們今天得給他正正名,讓他回歸故里,就叫“拿抓”!

哪吒,這位宜賓市敘州區南廣鎮陳塘關的小老鄉,歷史上那可是南廣縣,也就是現在的高縣人。不過如今的高縣也不甘寂寞,還合併了慶符縣,縣城也搬去了慶符,搞得歷史地理愛好者都得繞幾個彎才能搞清楚。想當年,南廣縣與宜賓縣沿金沙江、長江劃江而治,那叫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插花地多得跟棋盤似的。

說到哪吒的名字,標準讀法是“né zhā”,但這明顯是北方方言的“傑作”。咱們西南人民一聽,心裏那個彆扭啊,就像吃重慶火鍋沒油碟、貴州蘸水沒折耳根,總覺得少了點什麼。再看看臺灣同胞,人家念的是“nuó zhā”(挪紮),香港朋友則按教育局公佈的讀法念“nǎ zhā”(哪紮),新加坡劇《蓮花童子哪吒》中念的是né zhā,各有各的味兒,就是跟四川的“拿抓”不沾邊。

別急,咱們講究的是“名從主人”。哪吒是四川宜賓人,那他的名字就得按咱們四川的規矩來。你看,西南三省一市,還有全國好多地方,大傢伙兒都親切地喊他“拿抓”,這多有地方特色啊,一聽就知道是哪吒的哪兒的人。估計哪吒本人小時候,周邊人也是叫他“拿抓”。系列動畫電影《哪吒》的導演餃子是瀘州人,1980年出生時地級瀘州市還沒成立,尚屬於宜賓地區管。作為宜賓老鄉,他稱呼哪吒肯定也是“拿抓”。

再說了,咱們漢字發音這事兒,本來就是個“你方唱罷我登場”的熱鬧場面。比如那個“品質”,本來該讀四聲的“質(zhì)量”,愣是被人帶節奏念成了三聲的“紙(zhǐ)量”,搞得質檢員們都得解釋一下:“咱這是品質,不是紙量!”還有那個“混(hùn)合”,非得讀成“混(hún)合”,字典上都沒有的音,這哪兒跟哪兒啊!

最逗的是那個“為”,四聲的時候表示原因和目的,二聲的時候用作連詞“作為”之類的。結果,因為(wèi)現在大家被主持人之類的公眾人物帶著讀二聲(wéi),搞得寫文章的時候都得琢磨一下:“我這到底是‘因為(wèi)’還是‘為(wéi)了’啊?”難道只准主持人放火,不准我老百姓點燈?

所以啊,咱們給哪吒正名“拿抓”,那可是有理有據,合情合理。這不僅僅是為了尊重地方文化,更是為了維護咱們漢字的發音尊嚴。你看,“拿抓”這個名字,聽起來又接地氣又形象,既能拿得住,又能抓得牢,簡直就是為哪吒量身定制的。

當然了,這事兒也得講科學,不能光憑感覺。但咱們至少可以呼籲一下,讓更多人知道哪吒在西南地區還有個親切的名字叫“拿抓”。說不定哪天,這個名字就像重慶火鍋一樣,紅遍大江南北,成為咱們中華文化的一張新名片呢!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咱們就讓哪吒回歸故里,就叫他“拿抓”吧!且讓我任性一回,也讓咱們的語言文化更加豐富多彩,豈不美哉!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