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影響力的轉型:從殖民支配到現代合作/魯云湘

法國影響力的轉型:從殖民支配到現代合作/魯云湘

魯云湘(國際事務研究者)

2025年2月20日,法國正式將位於象牙海岸最大城市–阿比讓,其附近的布埃港軍事基地,移交給象牙海岸當局。這一行動有著約600至1,000名法國駐軍的逐步撤離,更象徵著法國在西非長期軍事存在的結束,以及其在非洲影響力,正經歷深刻轉型的現實。

自1960年代非洲殖民地陸續獨立以來,法國一直通過在非洲部署軍事基地、提供經濟援助與傳播法國文化,維繫著與前殖民地的密切聯繫。然而,隨著非洲國家自主意識的增強和反法情緒的上升,法國逐漸開始調整其在該地區的軍事部署。此次將布埃港軍事基地交還象牙海岸,正是法國從西非撤軍過程中的一環,此前法國已從馬利、布吉納法索和尼日等國撤出部隊。

這一撤軍行動,意味著法國“ 硬實力 ”的明顯退縮,也反映出其國內經濟壓力與國際形勢變化而調整策略。當前,除少量駐軍於加彭等中西非的地區外,法國在非洲的直接軍事存在已大幅縮減,未來更多可能依賴多邊合作與聯合行動,來應對區域安全挑戰。

然而,軍事的撤離,並不意味著法國影響力的全面終結,其經濟與文化根基仍有延續。因長期以來對非洲國家的影響,一方面依賴於殖民時代遺留的軍事及經濟優勢,另一方面也靠文化和語言影響力作支撐。因此,隨著法國在象牙海岸等地撤軍,這種傳統的“ 控制模式 ”正逐步被淘汰。象牙海岸總統瓦塔拉(Ouattara)在移交基地時強調,此舉是推動國家軍隊現代化的重要步驟,暗示著當地國家正努力擺脫對外來勢力的依賴,並尋求更大自主性。

這一變化,預示著法國與非洲之間的關係,將從過去的主導–支配關係,轉變為平等互惠的合作夥伴關係。法國未來若要在非洲保持影響力,僅憑軍事存在已難以奏效,而必須在外交、經濟、文化及多邊合作等領域尋找新的切入點。

儘管軍事存在大幅縮減,但法國在非洲的經濟及文化影響力依然存在。在象牙海岸這樣的經濟較為發達國家,法國企業仍在可可、咖啡等關鍵產業中,扮演重要角色,雖然其市場壟斷地位已不如往昔。而在文化層面上,法語作為官方語言與法國文化遺產,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當地教育和媒體,但面臨著本地化及英語等國際語言的激烈競爭。

此外,當前非洲正迎來多極化發展的時代。中國大陸、俄羅斯和美國等區域強權國家,在該大陸的影響力不斷擴大,無論是經濟投資還是軍事合作,都對法國傳統的角色構成挑戰。法國的歷史角色,正從“ 支配者 ”逐步轉變為“ 合作者 ”,未來其在非洲的“ 剩餘影響 ”將更多體現在軟實力、文化交流以及多邊合作上,而不再是單純依賴軍事部署以及殖民遺產。

法國將布埃港軍事基地交還象牙海岸,象徵著一個時代的結束,也告示著未來國際關係的新趨勢。撤軍行動不僅是軍事力量的調整,或許亦是法國與非洲國家之間關係重建的起點。在多極化和全球化的浪潮中,法國如何調整自身策略、尋求新的合作模式,將成為決定其未來在非洲影響力的關鍵。唯有適應時代變遷,從以往的支配邁向平等合作,才能在新局面中占據一席之地。(圖片翻攝畫面)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