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諸神與眾生」展 開啟自我與信仰的對話

【記者 林禾/台北 報導】如何透過影像,看見信仰的可能?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諸神與眾生」展覽,透過攝影與影像藝術,探索信仰的多元樣貌。集結16位藝術家,展出18組作品,從神聖的象徵意涵到凡俗的信仰實踐,邀請觀眾在光影交錯之間,重新思考信仰的價值。
文化部長李遠於展覽開幕致詞時表示:「藝術家之所以珍貴,因為他們擁有不一樣的心靈及看世界的角度,透過藝術,讓我們更了解世界」。他也提到攝影師李屏賓在回答其他導演說他沒對到焦時,他回答「focus in my mind」;也憶起《人間雜誌》首期一張黑白的混血兒照片,讓導演楊德昌決定拍攝成電影,而有了後來《恐怖份子》這部片,「攝影的影響力非常大」。此次的「眾生」與「諸神」特展,便是讓大家透過攝影師的眼,看見攝影師眼中、心中的世界,以及最代表臺灣文化的人與信仰。

▲陳伯義的作品記錄廟埕活動的時間流動感,透過黑白影像與多層次時間重疊技巧,呈現廟宇不變的穩定性與人群活動的變化。
國美館長陳貺怡則指出,「每個人都有靈性的需求,臺灣社會的自由、民主、開放,就反映在信仰的多元性上」。「諸神與眾生」展覽涵蓋當代攝影及影像裝置藝術,呈現信仰文化在當代社會中的多元詮釋,展區分為「諸神」與「眾生」兩大子題。「諸神」展區關注神聖意象的重塑,透過攝影與數位影像,呈現信仰如何在歷史與當代社會間流動,並探討人與神的連結,展覽作品描繪宗教祭典、神聖空間與傳統信仰符號,讓觀眾感受神性的流動與藝術性的當代詮釋。「眾生」展區關注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內在信仰追尋,探索個人與社群之間的精神場域,並透過生死議題的詮釋,反映生命的流動與超越,探討有情眾生在信仰體系中的角色。

▲「諸神與眾生」由崑山科技大學創意媒體學院長邱國峻擔綱策展人,選展16位攝影及影像藝術家。
「透過這個展覽讓不同的信仰經驗得以交流,目的不在說服彼此,而是因為分享而互相了解。」策展人邱國峻進一步分享,影像讓無形的信仰顯現。展覽希望透過攝影的視角,引導觀眾感受信仰的多重樣貌,並深入探索內心世界。進而在觀看中發掘信仰如何影響我們的世界觀與精神體驗,開啟關於信仰與自我的對話。「諸神與眾生」自即日起至6月29日在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展出,相關展覽及推廣活動資訊請至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官網查詢。(照片:記者林禾翻攝自文化部)
- 記者:好報 採訪中心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