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道交鋒:朝野動員下的民主社會/鲁云湘

鲁云湘(國際事務研究者)
在4月19日與4月26日,於凱達格蘭大道上,台灣社會再次呈現出民意動員與內部分歧的雙重特質。首先,4月19日舉行的「拒絕統戰,守護台灣」集會吸引逾數萬民眾,現場群眾齊聲呼喊,要求清除「親共」勢力並支持罷免行動;緊接著7天後的4月26日,「反綠共、戰獨裁」集會號稱動員20餘萬人,其主要訴求是停止政治報復,並呼籲罷免總統賴清德先生。
這兩場活動,不僅展示政黨與草根團體平行動員的現象,同時也顯示社會信任缺失與國家安全擔憂的裂痕。在面臨內部對立日漸激化與外部壓力加劇的情況下,台灣必須在加強制度韌性與保持開放交流之間尋求新的平衡,以維護民主治理與穩定兩岸關係。
4月19日「拒絕統戰,守護台灣」集會
此次集會由網紅八炯、聯電創辦人曹興誠先生等人發起,並獲得多位執政黨議員的大力支持。根據主辦單位的宣布,當天現場到場人數逾數萬;而且集會現場氣氛熱烈,民眾紛紛高呼「拒絕統戰、守護台灣;挺罷免、清除中共同路人」,並向協助罷免連署的志工表達感謝。各式標語(如「我是台灣人,我反藍白共匪」與「舔共立委、惡奴欺主」)進一步突顯了草根民眾對外部滲透與政治操弄的深切擔憂。
4月26日「反綠共、戰獨裁」集會
轉向第二場集會,由國眾在野兩黨聯手主辦的「反綠共、戰獨裁」集會,同樣在凱達格蘭大道上熱烈展開。當天,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先生明確提出「520之後立法院必須立刻提出罷免總統」的政見;根據現場及媒體的報導,集會人數從最初的8萬逐漸攀升至20餘萬人。民眾揮舞著中華民國國旗,表達對於司法與政治報復強烈的抗議與不滿聲浪。
這兩場集會的主導者分別來自自發草根與在野政黨,從而彰顯出台灣民主參與的多元面貌。具體來說,一方面,民間力量在關注國家安全問題上表現出自我監督的意識;另一方面,在野政黨則利用大規模遊行作為對執政黨的政治制衡。然而,如部分評論指出,連串的罷免與政治對立行動雖體現出民主活力,但也使台灣陷入「內憂外患、三面夾殺」的困境。朝野對立不僅可能引發政局動盪,還有可能觸發新一輪大選,進一步影響政府施政效率與社會共識的累積。
在內部動員熱絡之際,外部交流亦在悄然變化。尤其隨著疫情後,兩岸交流逐步回溫,不少台灣民眾開始憂慮此一動態背後是否隱藏著北京分化台灣社會的意圖。因此,民間集會往往成為這類疑慮的宣洩出口,反映出社會對兩岸互動中政治信任問題與安全憂慮的普遍關切。同時,台灣內部激烈的政治分歧也使各陣營在集會中明確表達各自立場,這種內部分歧不僅在國內政治運作上引發摩擦,更進一步阻礙了兩岸交流的政策推動,從而加劇整體的不確定性。
此外,根據路透社報導,2024年參與中國大陸官方或半官方舉辦的商業、科技、農業等活動的台灣民眾,共計近39,400人次、超過400場活動,較2023年增長3%。此現象既反映了疫情後兩岸交流逐步回溫的態勢,又被外界視為北京統戰策略中的一環。國台辦發言人表示,將「優化細化制度和政策」,以促進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並吸引更多台灣同胞參與;反之,陸委會則批評此類交流手段具有分化台灣社會的目的,主張只有以「一中原則」與「九二共識」為前提的跨境交流才是合理之道。
綜上所述,此次雙方集會不僅彰顯出台灣民主社會中公民與政黨動員的活力,同時也暴露出國安、司法與政府公信力等重大議題上的民意分歧。面對如此複雜的局面,台灣社會必須在堅守民主原則與共融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提升兩岸交流彈性的策略。只有在穩固主權的前提下,促進兩岸民間互動與對話,台灣的社會共識與未來發展,才能更具穩定性與持續性。正如成熟民主的本質,不僅源自激烈的辯證,更關鍵在於對立後的溝通、理解與和解。(照片翻攝社群網路)
- 記者:台灣好報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