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防災最後拼圖 借鏡日本設倉庫與公園

台灣防災最後拼圖 借鏡日本設倉庫與公園
2024年10月26日,花蓮國興里社區地震演習。(圖/花蓮縣政府提供)

[NOWnews今日新聞] 「嗶~」警鈴大響,2024年10月26日,花蓮國興里社區地震演習,民眾迅速躲在桌椅下,並帶著家中狗狗依序逃難至避難所,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小社區,每位居民在災害演練中,動作與反應卻能如此迅速且精準到位,全仰賴推動防災士與韌性社區發揮成效。內政部估招募10萬防災士,下一階段計畫借鏡日本設防災倉庫、防災公園。

內政部:納入常備役、計程車運將 招募10萬防災士

台灣防災經常參考日本制度,2018年引進「防災士」制度後,目前全台防災士已經達4.1萬人,比起日本23萬名防災士仍有大幅成長空間。今(2025)年3月15日內政部政務次長馬士元於立院質詢時,喊出今年將招募10萬名防災士,廣納常備役、計程車司機及大樓管理員等多元專案培訓。


台灣防災最後拼圖 借鏡日本設倉庫與公園
內政部次長馬士元接受NOWnews專訪,談台灣防災政策。(圖/記者陳明安攝)

馬士元接受NOWnews專訪時透露,我國防災制度最後一塊拼圖:設置防災倉庫與防災公園。事實上,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在2017年12月就提出相關研究,「從日本防災公園實施經驗探討我國都市公園之防災分工與建置方針(下簡稱防災公園建置方針)」,值得台灣借鏡。

日本311靠防災倉庫續命

時間拉回2011年3月11日,東日本大地震引發海嘯、火災與核災等複合型災難後,讓日本積極檢討防災政策與建設,並於2015年修訂「防災公園計畫與設計指導手冊」,在以防範震後都市火災為主的防災公園,擴大考量海嘯及水災等廣域災害,提供防災據點、防災基地、避難收容等規劃設計。

「311的時候,防災倉庫為海嘯災區內的民眾提供避難場域。」馬士元告訴NOWnews,日本學校在社區防災扮演積極角色,尤其在311大地震期間,防災倉庫提供3天的生活物資,例如食物、水及簡易廁所等,讓民眾在災害後第一時間順利存活下來。他將研擬如何在台灣設置防災倉庫,包含執行計畫與經費來源。


台灣防災最後拼圖 借鏡日本設倉庫與公園
2024年3月17至22日,連江縣政府赴日本東松島市考察防災倉庫。(圖/連江縣政府提供)

2024年3月17至22日,連江縣政府赴日本東松島市考察防災倉庫,就建議指出,「擴大防災物資儲備種類和規模,強化地區救災時期物資補給效率,及鄰近區域或縣市物資後勤運送補給應變,由公部門提供穩定長期的財務挹注機制,建置倉庫管理制度,透過防災工作與社區連結,創造防災互助機制,以達全民防災目標。」

北市設置防災公園首例 缺法源、用地不足難推廣

事實上,關於防災公園設置,台灣早有先例。921地震後,台北市政府參考日本防災公園經驗,在每個行政區選定一座既有公園進行防災整備工作,而後各縣市政府跟進。執行上卻困難重重,例如公園數量與面積不足、取得用地不易及缺乏法規等,種種現況與環境條件與日本大不相同。

因此,防災公園建制方針提出4大建議,解決上述困境。

內政部提4大建議 推廣全國設置災防公園

首先是防災公園的空間研究,依照行政區分為鄰里型、地區型及全市型等3大類型防災公園,以利提供中長期避難、大型救災、醫療、指揮及物資調度。因台灣仍著重於單點建設,缺乏串聯整合,透過研究空間,來強化廣域型災害之救災指揮調度支援。

第二,建議「災害防救基本計畫」比照日本區域聯防機制,落實廣域防災體系,例如請各縣市政府擬定地區災害防救計畫時,將公園防災分工機能納入考量。一但災難發生時,隨即能結合防災公園進行避難、救援等。

第三是防災公園開放民間促參制度之探討,建議參考日本防災公園指定經營管理制度,導入企業團體、 志工人力等民間資源,促進民眾參與,如防災公園演習、防災志工培訓、防災園開設、防災相關設施維護管理等,以提升防災公園之基本功能。

最後是仿照日本,編撰一本「都市公園支援防災功能設計參考手冊」,讓民眾可清楚了解災難發生後,如何在鄰里公園避難。手冊內容包含支援廣域防災都市公園網絡系統的指定規則與分工事項。其次為訂定防災公園如何兼顧遊憩與防災的空間設計。

日本歷經關東大地震、阪神淡路大地震乃至311大地震,痛定思痛制定出一套完善的防災制度,我們也從中取經並改良為台灣特色防災計畫,只差臨門一腳:設置防災倉庫與公園,補齊最後一塊防災拼圖。



相關新聞


震殤週年1/「全區修復恐需10年」NOWnews直擊太魯閣仍滿目瘡痍


震殤週年2/蘇花鐵公路2「轉骨」方案 防東台灣淪孤島


震殤週年3/花蓮觀光「冰河期」緩步回溫 異業結盟拚度國旅寒冬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