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時代的偶像:從泰勒絲到艾維斯的名人文化符號價值(上)

2024年,泰勒絲 (Taylor Swift) 無疑是最耀眼的國際巨星。她的世界巡迴演唱會 The Eras Tour 在七月抵達愛爾蘭首都都柏林、英國倫敦等地,每個舉辦演唱會的城市都被她的魅力點燃,陷入一片狂熱,彷彿經典的復刻重現。The Eras Tour 巡迴演唱會在2023年3月正式啟動,首站美國亞利桑那州格蘭岱爾(Glendale)的全城歌迷已經情緒高漲,將該城市暱稱為“泰勒城”(Swift City)。此後的每一站,都帶來了泰勒絲的風潮,無論種族或文化,她的魅力席捲全球。因此,年僅33歲的流行樂壇天后成為《時代》雜誌評選年度風雲人物96年來,首位單獨獲選的藝人。



當前的“泰勒絲現象”被譽為繼麥克·傑克遜之後的另一場傳奇演出,展現了她在全球的影響力。她所到之處,不僅帶動了當地的經濟復蘇,媒體還創造了如“Taylornomics”和“Swiftnomics”等新詞,來描述泰勒絲巡演所帶來的城市經濟效應。因此,她被稱為“行走的GDP”。



從媒介文化的角度來看,泰勒絲的身影充斥在國際全媒體之中,體現了當下與新媒體共榮的“超級個體時代” (Super-Individual Era)。在現今紛繁複雜的環境中,她之所以能成為巨星,是因為她本身就是跨文化的多重符號象徵,能突破藝術的界限,與外界建立廣泛的聯繫。而這種深厚的聯繫來自於她對音樂創作的堅持。泰勒絲本是創作型歌手,成為巨星之前也經歷過低谷,但她始終堅守音樂創作的信念,這使她將 The Eras Tour 稱為貫穿她全部音樂“時代”的旅程。今天她的閃耀,許多人以為她是一名橫空出世的巨星,實則是她堅守信念的成果。



藝人的信念與社會廣泛的聯繫起來,反映了中文典故中的“天時、地利、人和”。每一位巨星都有其成名的背景。以華語世界耳熟能詳的明星林青霞為例,她的學歷不高,看似也未經歷過大風大浪,但自1970年代風華至今,她代表了那個時代的瓊瑤式愛情片記憶。前不久,林青霞受邀到台灣清華大學畢業典禮致詞,卻引起了兩極的批評聲浪。然而,藝術家的成功,往往是時代背景和不斷創造符號意義的結晶。



在後疫情時期初期,泰勒絲這次的巡迴演唱會以自身的故事為脈絡,向世人展示了她之前所積累的音樂創作,其爆發力成為時代的產物,滿足了歌迷在疫情解封後的多巴胺需求,體現了後疫情時代,以「演唱會經濟」刺激體驗式消費的最佳代表。明星在特定時期或時代成為標竿,泰勒絲的現象無疑將會是流行文化歷史的一部分。儘管泰勒絲年僅33歲,她的音樂生涯已經影響了不同的世代。她從鄉村音樂起步,逐漸轉向流行和電子音樂,並不斷重新定義自己的藝術形象和音樂風格,吸引了從年輕粉絲到成年聽眾的廣泛群體。她的歌曲經常探討愛情、自我發現和個人成長等普遍主題,這些主題對不同年齡層的聽眾都有共鳴。因此,儘管年紀相對年輕,她的音樂和影響力已經觸及並跨越了多個世代。



與以往的歌迷不同,現今的歌迷因新媒體的發展以及娛樂產業多角化的變革,對於多才多藝的偶像有了更多的期待和要求。這些歌手不僅僅是在唱歌,還可能在影視、時尚等多個領域大放異彩。這種現象使得偶像承載了更多的符號價值,成為商業最大化的集合體。隨著全球媒體市場的膨脹,長期商業主義充斥,名人也相應地被塑造成最高級的“商品”(Commodities)。



針對名人引領時代的流行文化現象,全球學術界近十年來也開始重視這一流行文化產業的消費趨勢研究。全球名校紛紛設立名人研究學程,如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大學(Stockholm University, Sweden)、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 UK)、澳洲迪肯大學(Deakin University, Australia)等,都在名人研究方面著墨不少。英國老牌人文學術跨國出版社 Routledge 也在2010年創辦了現為社會科學索引(SSCI)名人研究學術期刊《Celebrity Studies》,以批判性角度探索名人、明星和名氣在社會各層面的影響,進行跨領域的交叉學科研究。



名人所帶來的世代影響現象,讓我們不禁回顧歷史上的另一位流行文化偶像——貓王艾維斯·普雷斯利(Elvis Presley)。在1950年代,艾維斯席捲全球,成為當時最具影響力的文化偶像。他不僅是一位歌手,更是一個時代的象徵,其形象和音樂風格深深影響了後來的流行文化。最新研究表明,以貓王為主的名人研究取得了新的進展。英國學者馬克·達菲特(Mark Duffett)在2020年出版了一本關於貓王的學術專書《Elvis: Roots, Image, Comeback, Phenomenon》。這本書以傳記式的民族誌研究方法,通過語境分析的宏觀和微觀觀察,以獨特的視角引導讀者探索明星的社會文化價值。西澳大學(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的人文期刊《Limina: A Journal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tudies》曾將這本書寄到台灣,邀請我閱讀並為其撰寫書評,刊登在該期刊上。



經過六個月的閱讀,我對這本書進行了深入分析,發現沈醉於貓王音樂的作者達菲特以精闢的語境分析,重新檢視了貓王艾維斯·普雷斯利(Elvis Presley)除了音樂以外的社會文化價值。達菲特沿著貓王的個人發展時間軸,詳細闡述了各種事件,並提供了他一生中的幾個重要座標,試圖透過基於學術和通俗文學的多重敘事線索,從側面描繪 Elvis,使他的形象從年少到晚年,都鮮活地呈現在書中。



達菲特這本書的封面是 Elvis 和尼克森握著手,揭示了一位歌手明星如何以其音樂表演的影響力,得以與當時的美國總統會見。同時,握手的兩人面向鏡頭,似乎也邀請著讀者預想封面故事將會探討名人在社會上的擴散效應;正如這本書的副標題——「根源、形象、回歸、現象」——從文化、社會和政治角度解讀貓王。



隨著我們對泰勒絲與艾維斯·普雷斯利所展現的全球文化影響力進行深入剖析,發現了他們如何在流行文化中成為不朽的象徵。這兩位藝術家的作品及他們自身的形象不僅限於音樂領域,更成為了跨越世代和文化的重要標誌。在接下來的文章中,我將透過評論馬克·達菲特的學術著作《艾維斯:根源、形象、捲土重來、現象》深入探討名人作為文化符號的深層意義。達菲特的著作不僅考察了貓王的文化起源和其形象的演變,還全面分析了他如何持續影響著我們的世界。我們將通過對這本重要學術作品的解讀,來進一步了解名人如何塑造及反映我們的文化景觀。



(續“跨越時代的偶像:從泰勒絲到艾維斯的名人文化符號價值(中)”)




跨越時代的偶像:從泰勒絲到艾維斯的名人文化符號價值(上)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