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病毒疫情反常升溫!幼童感染後恐出現「脫甲症」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10月13日至19日期間,腸病毒門、急診就診人次較前一周略升2.1%,共計1萬6288人次。近4周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克沙奇A6型」,較常造成重症的「D68型」則新增2例輕症。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進一步說明,本周腸病毒疫情未如預期下降,克沙奇A6型的占比從一個月前的8到9%,快速增加到20%左右,取代克沙奇A10型,成為第二大的型別。未來幾周還可能再超過A16型,若有明顯型別轉換現象,疫情就可能再延長。
羅一鈞指出,克沙奇A6型染病後容易引起大水泡和「脫甲症」,37%的小朋友在感染後1至2個月,指甲可能會脫落,不過隨後就會再正常生長。過去國內曾在2009、2010、2013年出現克沙奇A6型腸病毒大流行;近年則在2014、2015年造成秋、冬小規模流行。
今年腸病毒疫情較反常,沒有在暑假脫離流行期,反而開學後相對處於高點。目前預估11月中旬脫離流行期,但下周若未減緩或持平,將會再重新評估,不排除延後脫離流行期時間。
疾管署提醒,腸病毒主要經由腸胃道傳染,潛伏期2至10天。成人感染通常無症狀,少數出現類流感症狀;嬰幼兒是感染高風險族群,常見症狀包括發燒、食慾不振、嘔吐、腹瀉、手足口病及疹等。一般而言,腸病毒感染以輕症為主,少數會出現心肌炎、腦炎等重症。民眾應落實勤洗手等個人衛生習慣,若出現疑似腸病毒感染症狀,宜在家休養,避免外出或上學,以防疫情持續擴大。
- 記者:品觀點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