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科大「元素漂流記」巡演 吸引星馬萬名觀眾
趁暑假期間,七月四日至二十日,慈濟科技大學兒童劇《元素漂流記》出國巡演,不但跑遍馬來西亞的檳城(Penang)、怡保(Ipoh)、吉打(Kedah)、蘭卡威(Langkawi)、新山(Johor Bahru)、峇株巴轄(Batu Pahat)和新加坡,更在短短半個月內完成九場演出,還首度加碼線上直播,共吸引星馬超過1萬名(10,498)觀眾,更突破歷年紀錄!
小故事大道理
兒童劇《元素漂流記》劇情講述,因戰亂和氣候變遷,導致「水」元素舉家搬遷,也在「風」元素的幫助下,尋找更好的生活環境,抵達「火」元素的國度,被迫成了難民。卻因為水火不相容,導致雙方不斷摩擦、起衝突,經歷了各種磨難,只為了一家人能在異「地」掙扎著活下去。
「我們很幸福,因為有東西吃,也不用到處流浪,還可以住在很好的家。」才10歲大的溫芷晨,一語道破了難民最渴求的願望。馬來西亞新山幼教老師林宜樂表示,對小朋友來說,難民困境是很少接觸的教育議題,藉由劇情鋪陳,讓孩子得知世界有另一群孩童,跟他們年紀相近,卻過著截然不同的生活,進而延展至同理、互助、關懷和尊重的主題。
家長葉芳華表示,這是第八年帶孩子來看兒童劇了,希望孩子增廣見聞、愛護大自然,未來有能力助人時,也能把愛延續下去。看劇超過10年的「資深戲迷」民眾鍾瑩芯表示,充滿視覺化和臨場感的唱歌、跳舞,對當年還是幼兒園的自己,非常有吸引力。尤其,每每在演出結束後,爭先與演員拍照,頗有追星的興奮感。如今,身為大學生,依舊每年來觀看,既多了「暑假必追」的儀式感,也能體會劇情想表達的意涵,更佩服年年推陳出新的創意發想。
官方認同肯定
有別於虛幻的動漫故事,《元素漂流記》部分劇情,借鏡了敘利亞難民孩童,逃難至土耳其的真實生活寫照。除了提及不同宗教、種族融合的矛盾,也強調團結、合作和理解的重要性,並呼籲大家多關心弱勢群體,不但讓兒童劇多了教育意涵,更能一窺何謂「世界上最悲傷的旅人」。
33歲的馬來西亞民眾Nur Afikah表示,看到難民孩童,為了養家活口,被迫放棄學業,到鞋廠打黑工。每天工作長達13小時,卻只能休息13分鐘,覺得很難過、很殘忍。難以想像,只因為立場、信仰不同而引發的內戰,就造成了這麼多家庭破碎、流離失所。
蘭卡威發展局(Langkawi Development Authority,LADA)首席執行官YBhg Dato'Haslina Abdul Hamid表示,馬來文的SUCI,意思是「內心很純潔,很想幫助他人」,與「慈濟」的發音非常雷同。所以,很期待未來,雙方有更多合作機會,一起跨越種族、宗教信仰的界線,幫助更多苦難的人,更主動安排慈濟科技大學學生體驗蠟染在地文化,增進彼此的認識和瞭解。
考驗隨機應變
「越是想呈現最好的一面,反而越容易跳錯。」飾演火的護理科二年級學生彭千祐表示,看到台下觀眾座無虛席,忍不住內心激動而緊張了起來,結果,導致很熟練的舞步,卻一再跳錯。除了覺得很抱歉、很遺憾,也不斷告誡自己,要穩住心緒,拿出最好的表現,才是對觀眾負責任的態度。
由於每一場兒童劇演出的地點不同,燈光、音控也都是規格、系統不一。所以,突發狀況極多,不論是舞台上的演員,或是幕後的工作人員,面對每一場演出,都是全新的挑戰!像是演出過程中,配合換幕需求,會中途關燈,就有學生太心急、往前衝,卻不慎摔倒,卻立刻爬起來,不顧疼痛、繼續演出。
經營管理系二年級學生何詠綸表示,演到一半,突然麥克風沒聲音,當下非常慌張,只能用眼神求助。站在一旁的夥伴瞬間秒懂,不但流暢的說出後續台詞,讓劇情不冷場、能連貫,更是妥妥的「神隊友」。尤其,小朋友的熱烈反應和尖叫聲,讓我深刻感受到台下觀眾的期待,也激發了我更努力表現,只為了不辜負大家的期望。
特別的是,要在短短半個月,跑遍不同城市,演出9場兒童劇,幾乎是白天搭車、下午梳化妝、彩排走位,晚上就登台演出,非常考驗著學生的體力和效率,以及適應每個場地差異而做出的調整。因為,對台下的觀眾來說,這都是唯一的一場!也是讓學生親身體會,如何在每一場演出後,都學會「歸零、重啟、調整」,再以最好的姿態上台演出!
團隊合作加乘
曾參與兒童劇出國巡演的護理科二年級學生陳楷茵表示,就算做足了完善準備,還是會出現突發狀況,像是忘詞、麥克風沒聲音、音響突然故障等,再加上場地變化多,一時忘了跟著燈控走位,真的會瞬間停格!但是,看到台下觀眾的殷切眼神、投入和熱情回饋,就會覺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
負責音控的護理科三年級學生謝幸妤表示,隨著每一場觀眾的熱烈回應,也為大家打了一劑強心針。尤其,身在幕後,能很明顯的感受到,舞台上的夥伴,從一開始的放不開,到全心投入當下、徹底融入舞台氛圍,也讓彼此的默契更加乘。
人文室主任謝麗華表示,透過連續九場兒童劇登台演出,以及觀眾最直接的掌聲和回饋,可以明顯感受到學生的成長,演技也越來越放得開,團隊合作的默契也越來越好。其實,「壓力」也可以是「最好的助力」,與其「強勢的叮嚀」,不如「趁勢放開手」,讓學生激勵彼此、互相學習,也因為「信任」而激發出孩子的創造力、想像力和同儕的影響力!因為,「一個人走的快,一群人走得遠」!
撰文/葉秀品、蔡淵轅;攝影/羅瑞鑫、楊麗祺、張清和
- 記者:TCnews慈善新聞網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