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慈醫學教育國際研討會 藝術融入醫學新思維
為提升醫療教育品質,4月26日,台北慈濟醫院假國際會議廳舉行「藝術融入醫學教育」國際研討會,特邀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Margaret S.Chisolm教授、哈佛醫學院Elizabeth Gaufberg副教授及國內專家學者,分享如何將視覺藝術、表演藝術等元素與醫學教育結合,進而提升臨床醫學的實務技能。活動現場及現上直播共計約兩千人參與,共同領會藝術思維與醫學教育之間的奧妙火花。
「藝術」與「醫學」貌似毫不相干的領域,歐美國家卻已將藝術融入醫學教育長達約十五至二十年之久,且具有實質成效。因此,台北慈濟醫院實踐藝術融入醫學教育不遺餘力,並於2020年成為國內首間將「視覺思考策略(Visual Thinking Strategies, VTS)」導入實習醫學生課程的教學醫院。台北慈濟醫院鄭敬楓副院長表示,藝術思維模式為臨床訓練帶來的影響不容小覷,期待今日研討會能帶給與會者新穎的觀念。而VTS如同將中醫學裡「望、聞、問、切」的「望」與「聞」加以深化,鼓勵學員透過對話與交流,啟發批判性及創造性思想,促進多方位理解,並實踐於臨床醫學,提升醫療環境品質。
統籌本次研討會的台北慈濟醫院教學部劉子弘副主任表示,VTS強調從視覺圖像中觀察和分析,啟發學生有自主性思考的能力,同時培養彈性、包容多元及不確定性結果的能力,掌握「觀察」、「反思」、「同理」、「溝通」四大原則,不僅能提升臨床醫學技術,亦能維繫良好醫病溝通,達到雙贏局面。根據台北慈濟醫院教學部的統計,從2020年9月導入至2024年5月共計舉辦45場VTS課程,學員回饋中有98%的人認為VTS應該成為臨床教學的一部分。至今,VTS仍為國際公認提升學生觀察批判性思考、溝通、團隊合作及同理反思等能力,且具有實證性的有效教學方法。
本次研討會邀請共七位國內外學者專家,分享自身如何將藝術融入醫學教育的經驗。來自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Margaret S. Chisolm教授以「博物館教育在醫療教育與實務中的角色」為題,講授VTS的教學經驗。她以圖像引導學員思考自身的感受及想法,並從中反思「作為人類的意義?」、「從醫的意義?」等問題,以此培育醫療照護的能力與溫度,並突破傳統醫學凡是非黑即白的既有框架,提升臨床實務判斷能力。哈佛醫學院Elizabeth Gaufberg副教授以線上視訊的方式傳授VTS經驗,分享「藝術作為隱喻:個人回應之旅」的主題,引導眾人思考「如何用藝術作品鼓勵憂鬱朋友?」、「如何表達純粹喜悅的作品?」等,強調藝術於醫療中扮演共鳴與同理的角色。她表示,透過VTS視角,在醫療爭議事件中的情緒創傷個案,亦使當事者得到情感修復,突破醫學的冰冷,發揮人文醫療的重要性。
本次研討會運用實體講座及線上直播的方式,吸引近兩千人參與,不僅為藝術與醫學教育的融合,亦與管理學中教練式領導思維有異曲同工之妙,期待透過國內外專家對話與經驗分享,激盪出多樣性的火花,提升醫療教育品質,強化人文關懷精神,營造多元共融的全人醫療環境。
資料來源:台北慈濟醫院
- 記者:TCnews慈善新聞網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