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竿集:人間處處有溫情 (6 年前)
一份雪中送炭的恩情 獨遊異國的日子,半夜裏忽然需要打一通跨國電話回臺灣,怎料手機竟然因粗心未開通漫遊,情急之下只好到樓下櫃臺借電話。 夜裏的櫃臺只坐著一個胖壯黑人,大約兩百公分身高,面目嚴肅,… 詳全文
一本書的回憶:豐子愷 (6 年前)
尋找昔日豐子愷父女在臺北留下的點滴遺跡 九月之後,秋光變明,暑氣漸漸消去。盆地的天空一天比一天湛藍,過不了多久,那種幾近透明的光感,就會出現了。 「那年秋天的臺北天空,是否也這麼潔淨呢?」我說… 詳全文
紐約時報新視界:急救訓練,應多推廣 (6 年前)
All Texts and Photos Provided by The New York Times Syndicate Used with Permission 講義開闢「紐約時報新視界」這個專輯,收錄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新聞機構——紐約時報近日特別精彩且具啟發性的篇章… 詳全文
男孩:一處名為性別的迷宮 (6 年前)
母親一直期待自己能有個兒子,只可惜天不從人願。 在孕育我之前,母親已生了兩個女兒,還有一個因為種種原故,所以沒能出世的孩子。 她對於那個孩子總有許多懷念,若是談到他時,母親總會歎氣道:「那個囝… 詳全文
總編輯的話:五年之約 (6 年前)
與講義讀者分享最近紐約時報,有一篇第一人稱的真實愛情故事*: 文章的作者凱倫,她就讀康乃爾大學一年級時18歲,她的男朋友郝華才剛滿21歲。他們從九月開始約會,到了第二年春天,他將回舊金山,而她會回… 詳全文
費文書房:樹林裏的秋日市集 (6 年前)
這天,美得像一幅畫。 陽光透入樹林裏,微風吹動葉片,孩童在草地上奔跑,大人們擇地而坐。鳥鳴聲中,不時有笑聲傳來。 九九峰下的尋常村落,因為舉辦秋日市集,一大早就湧入人潮。分散在樹林各個角落的攤… 詳全文
紐約時報新視界:遺忘的藝術 (6 年前)
All Texts and Photos Provided by The New York Times Syndicate Used with Permission 講義開闢「紐約時報新視界」這個專輯,收錄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新聞機構——紐約時報近日特別精彩且具啟發性的篇章… 詳全文
標竿集:認識新世界的快樂 (6 年前)
讓生活更有趣 奶奶對孫子說:「吃飯時要感謝農民的付出。」漫才師傅(註)要菜鳥好好整理休息室化妝臺,木工師傅指導新手如何使用刨刀……在傳統技術與思考方式的傳承下,年輕人也學會了規矩。 如今這個時… 詳全文
衣衣不捨:衣衣各有故事 (6 年前)
1 據說有人用寫日記來記錄個人歷史,有人用照片,而我,用衣服。 如果人生如戲的話,我最感興趣的既不是情節,也不是人物,反而是服裝、道具和燈光舞臺。 看張愛玲的《對照記》,不知怎的,只覺一個女… 詳全文
大自然的野味&野趣:鳥兒下蛋多少恰恰好 (6 年前)
為什麼魚鷹一窩三顆蛋,水雉四顆, 鴛鴦多達十六顆,信天翁卻僅僅一顆? 令人如此困惑,又如此著迷 如果說,臺灣六月的熱是「火燒埔」,那麼八月要怎麼形容呢? 我們都知道,凡生命都有盡頭,有始就有終,… 詳全文
日野原重明的Q&A:對你來說,死亡代表什麼? (6 年前)
我感覺就像是「全新的開始」。 對很多人來說,會認為死亡簡直就像是蜥蜴斷了尾巴,是一件事情的結束。不過,對於陪伴過許多人死去的我來說,那不是一種結束,而是某種全新的開始。 「一粒麥子,如果不落在… 詳全文
總編輯的話:蕾妮亞的日記 (6 年前)
一本七十年前的猶太少女日記 蕾妮亞(Renia Spiegel)1924年生於波蘭一個富裕的猶太人家庭。她的日記從1939年初,她15歲時開始。 她記錄每日的生活,平淡的學校日子,與好朋友的互動,與男朋友的… 詳全文
總編輯的話:波蘭一個小鎮的故事 (6 年前)
波蘭有一個小鎮,過去十年來,不曾有一位男嬰誕生。 市長提供一筆獎金。科學家們決心調查原因。電視臺人員也來到這個小鎮,探索如此奇怪的人口現象。 根據紐約時報的報導*,這個現象會引起注意,… 詳全文
心畫:記張淑芬與我合作的一件作品 (6 年前)
圖說:●張淑芬、許悔之合作〈傷害與修補,入佛法大海〉,日本高知麻紙,墨、洋金、色粉,152×213cm,2019年 在台積電慈善基金會董事長張淑芬的畫室中,我端詳她如此目光炯炯的注視著紙面,像獅子搏兔、全… 詳全文
紐約時報新視界:一條狗的法國行 (6 年前)
All Texts and Photos Provided by The New York Times Syndicate Used with Permission 呂玉嬋主編‧翻譯 講義開闢「紐約時報新視界」這個專輯,收錄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新聞機構——紐約時報近日特別精彩… 詳全文
念想:我為書狂,執念滿滿 (6 年前)
曾經,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面,我瘋狂地念想一本書,無日無夜,幾如心裏有一隻老鼠在囓咬著。 那是二○○二年的事。我到舊金山旅行的最後一天,跟友人到北灘(North Beach)朝聖膜拜「城市之光」(City Li…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