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疫情上升 專家建議高風險族群5天內快篩2次

國內COVID-19進入第6波Omicron疫情,感染症醫學會秘書長王振泰表示,其實新冠病毒對某些人可能還沒有過去,高風險族群若有呼吸道症狀,建議5天內做2次快篩,因為發病前幾天可能篩陰。

國民黨立委陳菁徽、立法院厚生會今天舉行「後疫情時代新冠防疫政策總檢討」公聽會,邀請行政部門、專家學者及病友團體與會。

防疫專家何美鄉指出,現在疫情已經進入兩個大流行之間,應建立起One Health的運作機制,加強偵測、診斷及控制疫情,以達到能夠整體思考人、動物、生態環境健康公約數為目標。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表示,後疫情智慧防疫系統包含三大層面,包含人民安全、國防安全,以及政治實體。

感染症醫學會秘書長王振泰表示,其實新冠病毒對某些人可能還沒有過去,在與新冠共存的時代,多數人都接受過3劑疫苗,整體死亡率大約是千分之一,但隨著病毒變異株不斷浮現,60歲以上、慢性病、懷孕婦女、弱勢族群者等是高風險族群,應該要加強照護。

王振泰建議,高風險族群若有呼吸道症狀,建議5天內做2次快篩,因為發病的前幾天快篩可能是陰性,得知確診後應儘速就醫投以抗病毒藥物。

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王復德指出,台灣雖然不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成員,但不能置身事外,考量到今年上半年台灣新冠死亡人數依然高於流感死亡人數,可以參考國外經驗,建立防疫物品備存政策,以及比照美國CDC新冠病毒數據追蹤器,連住院、急診就診、死亡、疫苗的覆蓋、疫苗的有效性、境內外變異株的檢測、長新冠都有追蹤,像是香港每週也公布詳細監測資訊。

身兼立法院厚生會秘書長的陳菁徽表示,目前疫情似乎沒有看到終點,衛福部應建立常規快篩治療,以及快速取得藥物的SOP,以降低疫情重症前往醫院的病患,避免現在醫護人力不足造成雪上加霜;另一方面,行政院應研擬後疫情的專款支應,以便應對沒有指揮中心的各種情況,並比照美國、香港等定期公布新冠疫情監測數據。


最新政治新聞
人氣政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