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分析:美國退出世衛 台灣兵分兩路機會更多

美國的退出,包括呼籲各國加入「新群組」,為世衛前景投下震撼彈,台灣參與這個全球公衛治理機制的努力也出現新變數。兩位長期投入台灣世衛行動的民間專家在日內瓦告訴中央社,這是台灣的大好機會。

川普政府1月剛上任就宣布退出世界衛生組織(WHO),預計明年初完成手續,美國衛生部長小羅勃甘迺迪(Robert F. Kennedy Jr.)也在20日世界衛生大會(WHA)期間,透過在會場播放的預錄影片批評世衛官僚膨脹、利益衝突並接受中國不當壓力。

他並邀請全球衛生部長一同進入「新合作時代」,包括建立新的機構或重返有效、透明和可靠的現存機制。

早在1990年代就開始參與台灣加入世衛行動,密切追蹤每年世衛大會和世衛組織動態的醫界聯盟基金會執行長林世嘉直言:「美國退出是好事!」

她解釋,任何長期運作的組織都會需要改革,但往往要等發生了重大事件才會帶來改革契機,美國的退出便促使世衛來到改革時刻,有機會變得更好。對台灣而言,雖然明年起美國失去在世衛的正式身分,但仍是聯合國成員,也仍會協助推動台灣在這個國際場域的能見度。

林世嘉說,其實每年都有理念相近國家在聯合國總部紐約、世衛總部日內瓦聚會、串連,到聯大和世衛秘書處為台灣運作。她記得2017年左右,聲援台灣參與世衛的國家大約才7個,但如今包括公開發言和在世衛閉門會議幫台灣說話的國家,已超過30個,包括與中國經貿關係密切的德國、法國都公開聲援。

世台聯合基金會聯席董事姜冠宇是自2018年開始投入台灣在世衛大會場邊活動的醫界青壯代。他認為川普政府退出世衛等多邊組織,可能變相縮減美國的軟實力,而台灣的國際地位其實與美國軟實力的延伸有很大關係。

對於川普政府可能在世衛之外另起爐灶,姜冠宇主張「台灣不要選邊站,而是兵分兩路,兩邊都要做得很聰明,因為兩邊理念不同,其實(台灣參與)可以做不一樣的事情」。而且所謂兩邊,也包括與川普對立的美國民主黨陣營,仍積極投入世衛相關活動,並與台灣保持關係。

他發覺今年世衛大會場外活動數量較以往多,「場外比場內熱鬧」,他參與其間也聽到許多國際專家批評世衛組織變成一個空談的平台,「所以將來的發展就是WHO會持續弱化」。

在此趨勢下,投入健康、公衛領域的國際民間團體將會更加補充世衛不足的功能,姜冠宇說,公民團體「感覺一盤散沙,大家各做各的,但事實上他們或多或少跟WHO有官方合作關係,其實人脈都已經布得很廣,仍可以運作一些事情」。

他說,在這樣子的環境變化中,台灣的機會其實是變多,可行策略包括與能夠切入世衛的國際民間團體深化合作,在世衛研究計畫預算縮減下,協助提供資金與人才,讓台灣的專家、跨國跨域協作人才等,能接上國際組織、擴大台灣實質影響力。

面對世衛的弱化,姜冠宇提醒,雖然大家都在批評世衛,但世衛開大會期間場外面活動還是非常多,代表全球衛生的需求還是在,大家在場外是更想要攜手合作。「理念相同的人,最後還是會在場外一起牽手,這個就是我們的機會,去聽大家在想什麼,然後找到我們的切入點」。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政治新聞
人氣政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