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中捷案2-1】隨機殺人案成社會未爆彈 許福生分析:鄭捷後出現模仿效應


【深入中捷案2-1】隨機殺人案成社會未爆彈 許福生分析:鄭捷後出現模仿效應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潘語綺/台北報導


台中捷運5月21日發生隨機砍人事件,洪姓男子持刀在車廂內揮砍、隨機傷人,造成4人受傷送醫;而10年前同月同日,當時發生震驚社會的台北捷運隨機殺人案,年僅21歲男大生鄭捷,短短4分鐘內持刀在北捷車廂內瘋狂砍殺,造成4死、24傷的慘劇,鄭捷最後也被判處4個死刑,定讞19天後火速槍決。中央警察大學警察政策所所長許福生指出,兩案都屬隨機殺人,有諸多相同處,也有其不同處,在鄭捷之後,台灣隨機殺人案增加,產生可怕的模仿效應。


回顧台灣近年發生的隨機殺人,許福生表示,首例為2009年3月9日,男子黃富康因投資失敗,積欠上百萬元債務,又迷信日本漫畫「殺人可轉運」的內容,竟上網查詢房租出租廣告。黃男隨機找上有意出租台北市士林區房屋的簡姓男子,看屋時趁被害人不注意,拿出預藏的榔頭、番刀砍死簡男;再到死者住處追殺被害人的妻兒,2人奮力抵抗後身受重傷。之後,雖判死刑定讞,尚未執行死刑,黃富康已於去年10月17日因心因性休克病逝於台北看守所。


另外,2012年12月,男子曾文欽在台南市一家遊藝場,將10歲方姓學童誘騙至男廁割喉殺害。2015年5月,男子龔重安割殺8歲劉姓女童的頸部後送醫急救不治身亡;當時29歲的龔嫌落網後表示,「因為連續4個月找不到工作,所以生氣想殺人」。


2015年7月,男子郭彥君在北捷中山站持刀隨機砍傷4人;2016年3月,男子王景玉於內湖人行道上,持菜刀對女童頸部猛砍,導致其當場頭身分離倒地死亡,該案被稱為「小燈泡事件」。接著,就是今年5月發生的台中捷運隨機砍人事件。


許福生認為,黃富康及鄭捷兩案,疑似引發模仿效應,最明顯的就是中捷案。他指出,相同處在於犯案日期均在5月21日、做案工具相同、兇嫌年齡相當、同屬預謀犯案有詳細犯案認知腳本、作案時心理狀態皆屬心智正常。


不同之處,許福生分析,在於北捷案想藉殺人產生快感,屬替代性殺人,鄭捷從小就立下志願,要轟轟烈烈殺一群人,可謂是在文憑要求的社會壓力、人生態度與社會規範等長期壓力所致。


「中捷案可能彰顯其個人政治主張的暴力犯罪案。」許福生說,兇嫌選台中捷運砍人稱「北捷人多、高雄綠執政」,其立場還挺「廢死」,有服用精神藥物紀錄,恐藉隨機殺人案,讓社會對其意識形態的重視。


以上的隨機殺人案,許福生分析,可發覺許多危險因子值得注意,例如長期待業中的男性青年、藥物及毒品濫用者、缺乏親情支持系統者、性格偏差者(如衝動、孤僻、冷酷、自戀)或有精神疾患者;他也指出,特別是個性偏差的問題最需要注意,「非常不容易辨識,而且個案缺乏病識感,不太會尋求治療」。


縱使衛生福利部有強化社會安全網第2期計畫,但許福生也無奈表示,隨機殺人在此風險社會中,無法以單一原因說明,加上最近的新冠肺炎疫情,民生經濟深受影響,導致社會壓力很大,個人生活也出現問題。他說,種種狀況,讓原本自我控制力較弱的人,在歷經濟壓力與負面的社會人際關係後,產生憤怒、挫折、沮喪及恐懼等負面情緒,很有可能突然之間崩解,而從事嚴重暴力行為。


如此現象,許福生說,就如同安格紐的「一般緊張理論」所言,由於人們未能達到預期的正面評價而產生壓力、期望和個人成就差距而產生壓力、個人正面評價的刺激之移除而產生壓力,以及負面刺激出現而產生壓力等。他說,負面反應、負面情緒,進而影響一個人反社會行為的可能性,最後發生不幸案件。


「許多社會未爆彈,都對自己處境遭遇不滿,很難預防。」許福生認為,社會防護網的問題在於,很多是有分工、沒合作,且由於細部合作非常複雜,不是那麼容易完全整合。他舉例,高風險的精神疾病患者,其實只要按時就醫、服藥,很快就會控制下來,但無法不斷強制就醫,當患者回歸到社區,若沒有支援體系,自身病識感不足,再加上更多生活中無情的打擊,「後果就很難講」。


照片來源:翻攝自許福生臉書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深入中捷案2-2】鄭捷最後庭訊後悔犯案? 承辦警員:從逮捕起就是個已死的人


【警接連自戕3-1】當槍口朝向自己 警大教授:注意警員「陽具閹割情節」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最新政治新聞
人氣政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