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壇》秋末生/運動部要如何取才?

名家論壇》秋末生/運動部要如何取才?
體育署今年8月即將掛牌成為「運動部」,圖為去年教育部體育署長鄭世忠說明運動部籌備規劃現況。(圖/記者陳威叡攝,2024.10.17)

[NOWnews今日新聞] 2024年,隨著體育署即將升格為「運動部」,政府宣示不再將「奪牌」作為唯一追求,而是轉而推動全民運動、打造運動產業、整合地方體育資源,甚至以國際視野定位台灣運動在全球的戰略角色,這次的組織改造不僅是行政階層的調整,更代表著國家運動政策理念的重大轉向。

運動部強調「競技運動全門化」、「運動產業化」、「體育科技導入」,不僅只是換個門牌而已,而是嘗試建立一個跨域整合、資源協調、政策主動的新典範,從政策論述來看,這不啻是一場與國際趨勢接軌的體制大變革。

但問題來了,目前全新的運動部取材來源,不外乎來自於原體育署人力沿用以及透過傳統體育行政國考渠道進用的新進人員,讓人不禁疑惑,一個滿懷理想的新組織,如果仍由舊框架選出的人才來運作,能否撐起組織改造的初衷?最後仍然淪爲一場換湯不換藥?

公務人員考試向來強調公平與客觀,以筆試為主軸、分類繁細,講求「一視同仁」,但這樣的機制在組織面臨創新轉型時,卻顯得力有未逮。

以體育行政為例,目前的相關國考類科仍以「體育行政」為主,搭配幾項傳統體育相關衍生學科的考試範疇,欠缺對於運動行銷、體育經濟、品牌策略、國際體育治理、科技應用、數據分析等新興面向的涵蓋。

這種「制度設計滯後組織變革」的狀況,恐怕實已成為結構性問題,即使考進來的公務員具備一般行政能力,若對於產業、數據、國際談判毫無概念,無論如何培訓,其學習曲線與工作現實仍將與組織改造所期待達成的目標拉開不小的距離。

再直白地說,組織的改造如果只是變了標題與口號,卻讓運作的人才仍來自舊思維、舊工具,那麼這樣的改革,終將淪為形式。

而也有部分人認為,「公務員考試只是資格考,真正的專業要靠在職訓練來補強」。這句話表面合理,實則存在著不少隱憂,因為這樣的邏輯,會讓我們放任一套無法與時俱進的選才機制,繼續存在於公部門體系之中,將改革的重擔全部推給後端的教育與訓練,卻未從源頭檢討「選才是否對症下藥」。

我們也必須問,在職訓練有多大能耐?能否應付一個組織從體育轉向產業、從行政轉向跨域治理的轉型挑戰?

舉例來說,若一位新進運動部人員對於數據分析毫無基礎、對運動科技無感,僅靠幾堂訓練課程,能彌補他與現實政策所需專業之間的斷層嗎?再者,現行公務體系內的訓練資源本就有限,實務經驗匱乏,經費及人力分配也常與理想有距離,與其依賴「事後補課」,不如從「選才起點」就與組織目標對齊,才是治本之道!

從市場運作現況為例,過去許多職業球隊欠缺基礎運科,所能使用資源也匱乏,然後當職業市場越加蓬勃,對於球隊營運以及選手支援也更加追求精緻化,球隊取材更加注重細緻分工、多元專業、科技輔助等,這些例子套用回組織改造及選才進用的對應關係,都指向一個更明確趨勢:「選才機制與組織願景必須同步進化,否則改革就會變成口號遊戲。」

近年來台灣的公務體系正面臨著龐大的轉型壓力,從能源轉型到數位轉型、從少子高齡到淨零碳排,每一個政策挑戰背後,都需靠具備「跨域整合」、「數據理解」、「國際協商」、「創新思維」的政府人才。然而,反觀目前的國家考試,卻仍停留以傳統學科分科取向為主,更難以反映現代治理的多元需求。

以運動部為例,若其願景是打造具國際競爭力的運動產業部門,未來的國考是否可以設計新型考科模組,如「運動經濟與運動產業分析」、「運動法制與國際運動組織運作」、「運動媒體與行銷策略」、「公私協力與產業合作實務」等等,如此或許方能從選才源頭培養具備「跨域知識」與「實作能力」的人才,真正補上組織變革所需的結構性缺口。

選才進用與制度同步,改革才能一併同行

改革從來不只是改組織名稱、調部會層級就足夠應付,更關鍵的是「制度如何真正為理想鋪路」。若我們一面高舉組織升格的理想大旗,一面卻仍用老舊的國考制度去選才,無異於讓新車裝上舊引擎,終將走不遠。
運動部只是眾多改革中的一環,期待政府能夠更加注意到,真正的創新,不只是從組織圖開始,更要從選才機制起步,讓組織改造能夠更充分且實際的回應改革、解決問題。

●作者:秋末生/體育、政治工作者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



相關新聞


名家論壇》秋末生/運動部成立後有解?積弱的台灣運彩重生契機?


名家論壇》吳崑玉/國民黨必須劃出「拒絕武統」的那條底線


名家論壇》黃創夏/若民主聖殿變成「幫派總舵」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政治新聞
人氣政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