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邀海內外專家 暢談科技農業的智慧化新發展與應用

記者吳順永/台南報導


工研院邀海內外專家 暢談科技農業的智慧化新發展與應用

農業界2024年度國際盛會第8屆「亞太區農業技術展覽暨會議」19日盛大開幕,工研院在農業部的支持下,搭接國產農機電動化的政策目標與推動策略,辦理「農業機械電動化、智慧化,結合台灣三電供應鏈,共創新藍海」論壇。

會中邀請了東京大學、台灣大學、中興大學等國內外專家學者分享了農業機器人應用、智慧畜產管理等熱門議題,包括以AI協助柿子的生長狀態、支援柿乾生產,AI雷射驅鳥、禽舍智慧體重量測,以及智慧機器人協助辨識蘭花病徵等,展現未來智慧農業時代所需之靈活工具,現場同時展出了工研院應用國產晶片組合於農園巡檢的AI系統與最新的智慧農機控制技術。

工研院在農業部指導下,協助國內學術及研究單位與電機、電控、電池三電業者,共同於今年六月正式成立台灣農機電動化產業策略聯盟(TAMEIA),未來也將廣邀農機業者加入聯盟共同加速推動農業機械電動化。也藉由此次國際展會,促動國內外製造商與聯盟業者進行商務交流,包括引擎、電池系統產品的媒合,展現傳統農機轉型為智慧電動化農機的決心,更為台灣創造輸出國外及國際合作機會。

農業部農業科技司副司長陳瑞榮表示,面對全球農業環境變遷及淨零排放趨勢,臺灣農機結合工業部門及三電、晶片及資訊業者,以農工合作跨領域強化合作,朝電動化、智能化發展,才能像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一樣10年磨一劍,打響臺灣在國際知名度與市場競爭力。

會議中,來自日本東京大學農業與生命科學所的教授海津裕以「智慧化農業與日本的發展現況」為主題進行開場,提出了日本農業面臨高齡化及缺工問題下的農用機器人解決方案,海津裕提及,智慧農業的未來,是整合了資訊通訊技術(ICT)、機器人、自動化、人工智慧、物聯網等尖端科技的系統,成為提高農業效率與農產品品質、產量和經濟價值的關鍵因素。

他並以在東京大學實驗室開發的自駕割草機為例,在衛星的精準系統定位輔助下,即使在斜坡上,也能讓車輛自動轉向;在無法衛星定位的果園中,不但可透過自動駕駛輔助車輛移動,還能運用AI人工智慧來測量柿子的成長與健康狀態,以及建立機器人支援柿乾生產模式等,落實智慧技術應用於農產品加工。

國內學者也分享了藉由導入智慧系統,提升農業、畜牧業管理品質及生產效率的成功案例。台灣大學生物機電工程學系教授黃振康以「蘭園龍門式智慧機器人開發」為題,分享開發應用於蘭花園區的智慧機器人,以移動載台、影像辨識蘭花作物病徵等技術,與農務人員互相配合,可進行蘭花盆栽篩選、汰換不良蘭花盆等項目,提升蘭花產業的培植管理效率及品質。

中興大學生物產業機電工程學系副教授蔡燿全則以「智慧禽舍的工程技術發展」主題,說明團隊透過AI雷射驅鳥器、AI智慧體重計、家禽影像健康預警等系統,協助農民克服野鳥傳播疾病風險,降低染病機率的研究成果。

工研院團隊今年則展示了經濟部與農業部共同支持的幾項智慧農業科技發展,最新搭載甲醇燃料電池供電之農業共通載具,宛若「農業界變形金剛」的設計,還可因應不同需求附掛不同模組,快速變身為割草機、噴藥車、搬運車等。

高雄科技大學副校長郭俊賢發展的重組式甲醇燃料電池,相較於傳統農機提供了更潔淨與長時的動力能源供應。以國產電池組作為動力源,提供農民無廢氣、低噪音、體積小,靈活機動的國產小型電動曳引機,則大幅增加了使用場域適用性與工作效率。

在AI邊緣視覺模組與無線圖像傳輸技術方面,則提供了全國產晶片控制的雛型組合,除了具備了即時處理、高效能優點,目前能結合自動巡檢機具,在小番茄田等場域進行快速辨識與成長狀態解析,未來還可以衍伸至病蟲害、成熟度評估等工作,除了幫助農民快速掌生長狀況、即時採取措施,還能優化種植管理效率。

面對新時代的機會與挑戰,工研院中分院副執行長李士畦就近年推動的次世代智慧型電動農用機具發展,說明了農工合作基礎下推動的平價優質與國產晶片控制系統的方向與目標,並介紹了工研院發展智電型農業機器人的重點策略佈局。

這個議題完整搭接了工研院聚焦市場新價值、新需求所擬定的《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在「智慧生活」、「健康樂活」、「永續環境」、「韌性社會」四大研發方向下,以「智慧化致能技術」促成應用領域擴大的目標。

工研院在農業機械電動化與精準作業系統的技術發展目標下,透過AI科技與國產晶片組合應用的工具,將促動農、漁、畜等產業智動化技術發展,也期盼為臺灣及國際農業創造新契機。

更多新聞推薦

視察台鐵行控中心 李孟諺:盼列車準點率達成97%年度目標


最新政府消息新聞
人氣政府消息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