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舉應用AI是雙面刃 恐讓就業市場雪上加霜
DeepSeek橫空出世後,中國企業紛紛宣布接入應用,引發AI替代人工的職場恐慌,甚至有企業傳出裁掉95%的客服人員;專家指出,許多傳統工作將面臨失業。中國大舉應用AI,恐讓原本已嚴峻的就業市場雪上加霜。
綜合中國經營報、英文南華早報,中國人工智慧新創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推出低本高效的大型語言模型(LLM)震撼全球,中國多家汽車、券商、電信營運商等大企業相繼宣布接入DeepSeek。
DeepSeek橫空出世,在中國引發自豪歡呼之際,「我的工作會被取代嗎?」的擔憂也隨之浮現。
AI新創公司Anthropic近日發布經濟指數報告稱,43%人類工作正被自動化取代,AI使用集中在軟體發展和寫作,中等至高收入工作中最普遍,AI在增強人類能力的同時也在取代勞動。
中國美妝集團上美股份6日一張內部聊天群組截圖廣為傳播,該公司計畫對內部進行大規模調整,擬用AI技術替代人工,客服部門淘汰率高達95%。
截圖顯示,上美股份創始人呂義雄在一個有171人的工作群中提到「用AI替代人工」。例如,法務部門50%的人要淘汰,只留20%能用AI的人;客服部門95%要淘汰,只留5%能用AI的人;新品創新中心70%要淘汰,只留30%能用AI以及工藝把控的人;內容創新部門80%要淘汰,只留20%能用AI的人,一個團隊做出20個團隊的活。
「上美股份因AI大規模裁員」在中國社群引發熱議後,呂義雄在微信朋友圈回應稱:「我們公司不是要裁員,今年上美總體人數會增加800人,總部人員在今年年底會達到2700人。只是有些地方加人,有些地方減人,讓運營更科學化,更有效率。」
當詢問「近期和未來一段時間內,受到人工智慧影響最大的前十大職業有哪些?」時,DeepSeek給出的回應是:客戶服務代表、數據錄入員、倉庫和物流工人、製造業工人、金融分析師、醫療診斷師(如放射科醫生)、法律助理和律師、市場行銷和廣告從業者、翻譯和口譯員、司機(如計程車、卡車司機)。
「現在已經基本明確了,這一輪的發展主要以人工智慧為引領,尤其是隨著人工智慧應用普及,將會對素質較高的中小企業產生深遠影響,因為這些企業能更靈敏、迅速地將產能轉化,同時促進降本增效和產業升級。」江蘇省數字經濟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大任智庫董事長卜安洵表示,這也意味著,部分傳統工作崗位將不得不面對失業問題。
「其實,我們現在接到的很多推銷或者客服電話,已經是人工智慧機器人了,這就必然會導致大部分傳統的人工客服工作人員失業。」北京融信數聯科技有限公司技術長張廣志博士表示,從個人層面而言,當前最重要的就是透過各類人工智慧來完善和提升自己的能力,提升工作效率。
張廣志說,有不少人擔心受人工智慧影響,會導致很多人失業。事實上,「這是正在發生的現實」,但只是問題的一方面。當前,中國人口生育率呈下降趨勢。受此影響,很多工作完全可以考慮透過人工智慧來進行彌補。而且在現實中,許多工作是枯燥和重複性的,這類應用場景完全可以由各類人工智慧機器人來替代,讓更多的人從這些枯燥的工作中解脫出來,才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從事服務性、創造性等更強或更有價值的工作。
報導引述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關係專業副教授詹靖指出,人工智慧更有可能取代重複性、單調性的工作,但無法取代需要情緒智商或跨學科深度學習的有意義的工作。
她說,「人工智慧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可怕,我們應該將其視為一種工具」,現在的重點是如何解決這種轉變帶來的結構性問題,而不是逃避人工智慧的發展。
報導指出,隨著中國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得以廣泛應用,過去需要10個人協力完成的工作,現在可能只需要1個人就可以完成。這也引發了社會對於就業率問題的擔憂。
卜安洵說,這無須過度擔憂。1個人與人工智慧協同,將產出遠超過以往10個人才能創造的社會財富。這意味著,新質生產力所創造的財富是一定能滿足這10個人生活的。在這種情況下,其他9個人就可以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特長來實現自主勞動,創造更有意義的價值。
「現在,很多崗位已經是社會化、網路化就業形態。所謂的社會化就業,就是勞動者根據自身的特長和興趣,偶爾參與到社會的某一項服務或工作中,是一種離散的、隨機的和自主的就業形態。」卜安洵說,但前提是,政府部門要調整好分配方式,用創造出來的社會財富做好公民基本收入保障工作,鼓勵大家學習新技能,發現新興趣,創造新工作。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中國2024年12月份的青年(16至24歲)失業率下降至15.7%,但隨著中國經濟面臨成長放緩的壓力,應屆畢業生找工作困難的傳聞仍然盛行。中國大舉應用AI,恐讓原本已嚴峻的就業市場雪上加霜。
中國大陸今年預計將有1222萬大專院校畢業生進入就業市場,就業壓力進一步增加。
綜合中國經營報、英文南華早報,中國人工智慧新創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推出低本高效的大型語言模型(LLM)震撼全球,中國多家汽車、券商、電信營運商等大企業相繼宣布接入DeepSeek。
DeepSeek橫空出世,在中國引發自豪歡呼之際,「我的工作會被取代嗎?」的擔憂也隨之浮現。
AI新創公司Anthropic近日發布經濟指數報告稱,43%人類工作正被自動化取代,AI使用集中在軟體發展和寫作,中等至高收入工作中最普遍,AI在增強人類能力的同時也在取代勞動。
中國美妝集團上美股份6日一張內部聊天群組截圖廣為傳播,該公司計畫對內部進行大規模調整,擬用AI技術替代人工,客服部門淘汰率高達95%。
截圖顯示,上美股份創始人呂義雄在一個有171人的工作群中提到「用AI替代人工」。例如,法務部門50%的人要淘汰,只留20%能用AI的人;客服部門95%要淘汰,只留5%能用AI的人;新品創新中心70%要淘汰,只留30%能用AI以及工藝把控的人;內容創新部門80%要淘汰,只留20%能用AI的人,一個團隊做出20個團隊的活。
「上美股份因AI大規模裁員」在中國社群引發熱議後,呂義雄在微信朋友圈回應稱:「我們公司不是要裁員,今年上美總體人數會增加800人,總部人員在今年年底會達到2700人。只是有些地方加人,有些地方減人,讓運營更科學化,更有效率。」
當詢問「近期和未來一段時間內,受到人工智慧影響最大的前十大職業有哪些?」時,DeepSeek給出的回應是:客戶服務代表、數據錄入員、倉庫和物流工人、製造業工人、金融分析師、醫療診斷師(如放射科醫生)、法律助理和律師、市場行銷和廣告從業者、翻譯和口譯員、司機(如計程車、卡車司機)。
「現在已經基本明確了,這一輪的發展主要以人工智慧為引領,尤其是隨著人工智慧應用普及,將會對素質較高的中小企業產生深遠影響,因為這些企業能更靈敏、迅速地將產能轉化,同時促進降本增效和產業升級。」江蘇省數字經濟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大任智庫董事長卜安洵表示,這也意味著,部分傳統工作崗位將不得不面對失業問題。
「其實,我們現在接到的很多推銷或者客服電話,已經是人工智慧機器人了,這就必然會導致大部分傳統的人工客服工作人員失業。」北京融信數聯科技有限公司技術長張廣志博士表示,從個人層面而言,當前最重要的就是透過各類人工智慧來完善和提升自己的能力,提升工作效率。
張廣志說,有不少人擔心受人工智慧影響,會導致很多人失業。事實上,「這是正在發生的現實」,但只是問題的一方面。當前,中國人口生育率呈下降趨勢。受此影響,很多工作完全可以考慮透過人工智慧來進行彌補。而且在現實中,許多工作是枯燥和重複性的,這類應用場景完全可以由各類人工智慧機器人來替代,讓更多的人從這些枯燥的工作中解脫出來,才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從事服務性、創造性等更強或更有價值的工作。
報導引述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關係專業副教授詹靖指出,人工智慧更有可能取代重複性、單調性的工作,但無法取代需要情緒智商或跨學科深度學習的有意義的工作。
她說,「人工智慧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可怕,我們應該將其視為一種工具」,現在的重點是如何解決這種轉變帶來的結構性問題,而不是逃避人工智慧的發展。
報導指出,隨著中國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得以廣泛應用,過去需要10個人協力完成的工作,現在可能只需要1個人就可以完成。這也引發了社會對於就業率問題的擔憂。
卜安洵說,這無須過度擔憂。1個人與人工智慧協同,將產出遠超過以往10個人才能創造的社會財富。這意味著,新質生產力所創造的財富是一定能滿足這10個人生活的。在這種情況下,其他9個人就可以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特長來實現自主勞動,創造更有意義的價值。
「現在,很多崗位已經是社會化、網路化就業形態。所謂的社會化就業,就是勞動者根據自身的特長和興趣,偶爾參與到社會的某一項服務或工作中,是一種離散的、隨機的和自主的就業形態。」卜安洵說,但前提是,政府部門要調整好分配方式,用創造出來的社會財富做好公民基本收入保障工作,鼓勵大家學習新技能,發現新興趣,創造新工作。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中國2024年12月份的青年(16至24歲)失業率下降至15.7%,但隨著中國經濟面臨成長放緩的壓力,應屆畢業生找工作困難的傳聞仍然盛行。中國大舉應用AI,恐讓原本已嚴峻的就業市場雪上加霜。
中國大陸今年預計將有1222萬大專院校畢業生進入就業市場,就業壓力進一步增加。
- 記者:中央社台北15日電
- 更多財經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