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何儲蓄不消費 專家:1.7億農民養老金太低

中國居民儲蓄率2024年再創新高,高居世界主要經濟體第一名,消費卻陷入疲軟。野村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陸挺認為,主因是1.71億農村老人的月均養老金只有人民幣223元(下同,約新台幣1003元),消費能力有限,不得不存錢。

陸媒觀察者網20日報導,陸挺近日出席觀察者網「經濟學家建言2025中國經濟」對話時表示,應該藉中央政府增加赤字和支出的機會,改進中國的社會福利體系。

他指出,過去幾十年來,中國的社會福利體系有了長足的發展,農業稅取消了,農民也有了醫保和一定的養老金。但是,整個中國的低收入階層、尤其是農民,在社保方面還沒有完全跟上國家經濟的發展和人均收入的提高,「在我看來,養老方面的改革應該是中央政府擴大支出的重要一環」。

陸挺表示,相較於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中國養老體系的內部差距是比較大的。

他指出,「處於頂端的約7%的群體,他們平均每月的養老金有6000多元;處於中間層的企業退休職工平均每月養老金大概有2000多元,這個群體占比約38%;剩下約55%的城鄉居民,主要是1.71億農村老人,他們每個月的平均養老金是223元」。

陸挺說,「為什麼要強調這方面的改革非常關鍵?首先,對於這些農村老人來說,他們的收入確實太低了,消費能力非常有限」。

他並指出,這些農村老人是中國廣大農民工的父母,農民工有非常沉重的養老負擔,「這些老人的處境也是中國3億農民工的未來」。

陸挺提到,經常有人探討,為什麼中國人的平均儲蓄率那麼高?「我說中國一半的非農就業人口是農民工,可能小部分農民工將來的退休金可以達到兩三千元,但絕大部分人可能只有200多塊,這個時候你怎麼可能不儲蓄?」

陸挺表示,「我們改革養老體系很關鍵的一點,是要讓現在工作的人看到他的未來是有一定保障的,這樣他才會增加當下消費的比例,減少儲蓄的比例,我們的消費才能成為維持經濟穩定增長的更重要的部分」。

據陸媒財新網,中國統計局1月17日公布2024年中國國內生產毛額(GDP)為134.91兆元,其中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淨出口兩者比重分別為25.2%和30.3%(初步核算,資料來自WIND),計算可得中國2024年儲蓄率為55.5%,較2023年(44.28%)大幅提高11.2個百分點,是1952年有資料以來的最高值。

根據中國央行發布的「2024年金融統計數據報告」, 2024年中國總儲蓄餘額達到151.25兆元,人均儲蓄達到10.73萬元。僅一年時間,中國銀行存款新增17.99兆元,其中家庭儲蓄就占14.26兆元。

不過根據招商銀行此前的研究報告,中國80%的銀行存款集中在約2%的家庭。中國央行數據顯示,擁有10萬元以上存款的人口僅占總人口10%;存款超過50萬元的家庭僅占0.37%。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財經新聞
人氣財經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