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風場延宕揭警訊 政府別讓風電骨牌全倒

海峽風場延宕揭警訊 政府別讓風電骨牌全倒
這場全球風電寒冬,難道只吹凍海峽風電一家,還是台灣離岸風電鬆動的第一張骨牌?(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NOWnews今日新聞] 潛力場址原訂2026年完工,但如今海峽1期風場延宕,何時可以落幕,仍是未知數。

回顧2022年8月,力麗集團所投資的海峽風電公司手上的海峽1期風光遞補麗威風場,成為我國離岸風電潛力場址的最後一位風電選手。

力麗集團當時信誓旦旦,指自己身為本土第一家傳產集團的離岸風電開發商,責任重大,「儘管未來仍可能面對疫情干擾、物價上漲、國際局勢變化等諸多挑戰,力麗及全球基礎建設合夥基金(GIP)集團早已做好準備,對於在時程內完成併網使命,深具信心。」

但當初喊得多有雄心壯志,現在就顯得多尷尬。然而,海峽1期開發不順早有蛛絲馬跡。

海峽風電2022年簽約後,後續關於風場進度的公開訊息僅停留在環評階段,沒有廠商一般會積極宣布的零組件供應鏈、船隻、海事工程合作,也沒有攸關風場存亡的銀行貸款及融資到位,2年半以來噤若寒蟬。

不可否認,海峽選擇加入台灣風電市場,全球正臨離岸風電寒冬,原物料上漲、全球金融業者放款保守,都影響到開發商開拓風場意願。若連具有經驗的大型開發商都飽受環境煎熬,首次投身的海峽就算是心有餘力,也難免力不足。

下一個問題是,這場全球風電寒冬,難道只吹凍海峽風電一家,還是台灣離岸風電鬆動的第一張骨牌?

離岸風電區塊開發第1階段共有5座風場簽約,合計裝置容量2.3GW,目標在2027年、2028年併網。除了少數幾家廠商,定期公布自身風場的進度,剩下又有多少廠商,和前幾年的海峽1期一樣悄無聲息。實際進度為何?有沒有能力如期併網?無人知曉。

除了廠商行使「緘默權」,政府也存在太多宣示的政策只聞樓梯響。舉例,前經濟部長王美花在2023年6月前往法國,拋出解決風電廠商CPPA對象問題的「綠電信保機制」,經過近2年時間,仍舊無法完全上路。

更不要提,2022年8月召開說明會說要推的「浮動風場示範計畫」、預定每年都要進行招商的區塊開發第3階段,這些攸關廠商未來布局的關鍵進度,每當詢問官員,換來的都是「盤點、收集,適當時機再公布」的千篇一律罐頭答案。

最後,也必須提醒政府,以及承接離岸風電開發工程的國內外民間企業。

離岸風場不諱言,少了國外技術及廠商就不可能開發。但本質上,這仍屬於本國的「公共工程」;按《再生能源發展條例》規定,準用公用事業或公共設施規定。

風電商得以參與我國離岸風電工程,協助我國綠能政策推動、滿足我國廠商綠電需求,期間有權使用我國公共海域豎立風機、賺取綠電利潤,是建立在與我國政府簽署的公共工程契約。

換言之,風場進度攸關我國能源政策是否落實、國內廠商是否滿足綠電需求,以及與我國政府商業契約合理性等公共議題。

這與廠商私自買地興建豪宅、商辦的私人建案有根本區別;基於離岸風電政策的公共性,風電商應有自覺,風場進度本應接受公評與監督,而非企業涉己事務。

經濟部有義務定期對外揭露各廠商風場狀況、離岸風電進度,而非一再以「尊重廠商發言」為由推託,與業者一起躲在幕後合演皮影戲,鄉愿稱風電政策「穩中向好」,直到紙包不住火才出來道歉、檢討及修正,放任我國能源轉型政策一而再再而三地跳票。

首張骨牌鬆動了,這個警訊意味著單一個案,還是數片搖搖欲墜,抑或會擴大成整體風電骨牌效應?就留待政府與業者誠實揭曉。



相關新聞


風電國產化政策慢慢退場 經濟部:廠商已有能力打入「國際盃」


離岸風電潛力場址2026年難以落幕 1風場確定不會如期完工


離岸風電3之1領跑 CIP:渢妙1期離岸風場海事工程合約全數完備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財經新聞
人氣財經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