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5個行為好毒!研究:台灣人體內塑化劑濃度,高於歐美國家2~7倍

塑化劑已經被認定是可能的致癌物質,台北醫學大學的研究更發現,台灣人體內塑化劑濃度比歐美高2~7倍,小心塑化劑早已滲透日常!如果常常用塑膠袋裝熱湯、塑膠餐具重複使用,一定要特別注意,因為日常生活中有5個危險行為,很容易不知不覺把毒物吃下肚!

北醫研究:國人體內塑化劑濃度高歐美2~7倍



塑化劑(EDCs,又稱環境荷爾蒙)會影響人體內分泌系統,說到塑化劑的危害,包含可能提升乳癌、前列腺癌、睪丸癌等癌症風險,也可能與子宮內膜異常增生、不正常性發育、生殖力降低、腦下垂體及甲狀腺功能異常等問題有關。

而台北醫學大學近來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合作研究,調查2013~2016年竟發現台灣民眾尿液中鄰苯二甲酸酯類塑化劑的代謝物濃度驚人,高於德國、美國、加拿大等許多歐美國家,且18歲以下孩童又高於成人!北醫食品安全系副教授廖凱威在記者會上說明,塑化劑代謝物有很多種,以鄰苯二甲酸酯類(DEHP)為例,部分代謝物濃度甚至為先進國家的2~7倍。

「由於塑化劑代謝出體外所需時間不長、只需要幾天,結果顯示台灣民眾日常在塑化劑的暴露非常普遍。」簡單來說,塑化劑是可以被代謝及排出的,不過台灣人體內的塑化劑濃度卻很高,原因可能就是因為太常接觸、甚至已經成習慣!




教授示警:塑化劑早已滲透日常...這5動作很毒



仔細探究問題出在哪裡?首先是「食品包裝」和「使用習慣」,因為很多經常接觸到的塑膠製品,其所含部分物質就有干擾內分泌的特性。北醫食品安全檢驗暨機能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蕭伊倫就在記者會上列出「5大NG行為」包含以下:


  • 不沾鍋塗層磨損卻捨不得換

  • 常使用塑膠袋裝熱湯、紙餐盒裝熱食

  • 小吃店的美耐皿餐具裝熱食

  • 食物包裹保鮮膜微波加熱

  • 常使用一次性塑膠餐具



想避免內分泌干擾物質對人體造成負面影響,最好盡快改掉上述這些習慣,盡可能多使用能夠重複利用的玻璃環保餐具。至於塑膠製品不是不能用,不過最好遵循規範使用,根據環保署建議,例如原本只能單次使用的塑膠餐具,就絕對不要拿來重複用;而承裝食物的容器也要注意適用溫度,以利降低環境荷爾蒙的接觸量!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 林郁婷為保護媽媽學拳擊,奧運金牌完成大滿貫:成功不是一帆風順,生命起伏使我更強

  • 大學生買9千萬房,媽要補繳426萬稅金!資助子女買房節稅3計:不讓國稅局抓漏洞

  • 內褲手洗vs洗衣機洗哪個好?內褲不是天天洗就沒事,3個隱憂小心越洗越髒

  • 從兩年存活率0%的癌症生還!抗癌成功的人有5個特徵,癌細胞消失不復發

資料來源:早安健康 https://www.edh.tw/article/36437

吃飯5個行為好毒!研究:台灣人體內塑化劑濃度,高於歐美國家2~7倍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