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皮膚乾燥發癢「患者增加4成」 皮膚醫示警3要點

冬天皮膚乾燥發癢「患者增加4成」 皮膚醫示警3要點
隨著天氣逐漸轉冷,乾燥發癢成為最常見的皮膚問題之一。(示意圖/翻攝Pexels)

[周刊王CTWANT] 隨著天氣逐漸轉冷,乾燥發癢成為最常見的皮膚問題之一。氣溫下降使血管緊縮,導致皮膚含水量減少,同時汗腺分泌減少,空氣濕度降低和寒風的影響加速了水分流失,造成肌膚保濕度不足。當皮膚表面乾燥加劇,便容易引發刺癢甚至乾裂的不適感,進一步發展為皮膚炎或濕疹。開業皮膚科醫師趙昭明也指出,今年因皮膚乾癢前來就診的患者比往年增加約35%至40%。由於溫差過大,這次不僅長者受影響,20多歲的年輕患者也明顯增加。

根據《TVBS》的報導,趙昭明表示,冬季常見的皮膚乾癢問題,其實是「缺脂性皮膚炎」或「冬季濕疹」。這是因為皮膚保護膜在溫差大的環境中受損,角質層水分流失,加上許多人冬天水分攝取不足,最終導致皮膚乾燥、搔癢。此類皮膚炎好發於四肢,部分患者的小腿甚至會出現龜裂與脫屑。

趙昭明指出,生活習慣也是乾癢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天冷時使用暖氣或暖爐,會加速水分蒸發,因此他建議使用暖爐的民眾加強保濕,尤其是靠近暖爐的部位,可選擇油性乳液。此外,在室內擺放一盆水或使用加濕器,維持室內濕度在50%至60%之間,也有助於改善環境乾燥問題。

洗澡時的水溫與時間也與皮膚健康息息相關。趙昭明建議,洗澡水溫應控制在40度左右,避免過熱或長時間浸泡;不要使用鹼性沐浴乳或肥皂,以免破壞皮膚的弱酸性保護層;洗澡後應立即擦乳液,幫助鎖住水分。

趙昭明提醒,如果皮膚在保養後仍出現乾癢、脫屑,甚至夜間癢到影響睡眠,建議及早至皮膚科就診,透過藥物或藥膏治療緩解症狀。他強調,皮膚健康需要持續保養,及時處理才能有效避免問題惡化。

事實上,衛福部曾指出,冬季濕疹通常經歷三個階段。急性期可能出現泛紅的裂紋、刺痛感,甚至流湯流水的情形;亞急性期則以皮膚微紅、乾燥脫屑為主;慢性期可能伴隨黑色素沉澱,並出現粗糙厚重的苔癬化現象。這些症狀好發於小腿前脛、四肢外側、腰帶附近、手肘、腳踝等部位,因這些區域較易暴露在空氣中,且皮脂腺分布少、血液循環較差或因摩擦乾燥而惡化。

預防乾癢與濕疹的關鍵在於正確的皮膚保養與日常習慣調整。避免過度清潔是首要原則,必要時不必每天使用清潔劑沐浴,甚至可僅以清水清潔。選擇不含皂鹼的清潔產品能減少刺激,同時避免過熱的熱水澡,因為雖然熱水能暫時緩解癢感,但也會帶走皮膚表面的油脂,使乾燥問題更加嚴重。

洗澡後立即使用保濕乳霜是維持肌膚健康的關鍵,建議選擇具有較強保濕效果的油性產品,能有效舒緩乾癢的不適。同時,穿著柔軟舒適的棉質衣物以減少對皮膚的刺激,避免毛料衣物直接接觸皮膚,以免因摩擦而加重炎症。

保濕劑的選擇同樣重要。對於一般膚質或油性肌膚,水性保濕乳液足以應付冬季乾癢。然而,對於中老年人、乾性肌膚或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則建議使用具吸水和鎖水功能的油性保濕乳霜、凡士林或嬰兒油,每日多次塗抹,尤其是在早上、午後、洗澡後或睡前加強保養。

若症狀嚴重,則需接受藥物治療。在醫師指導下,短期使用油性類固醇藥膏並搭配口服抗組織胺藥物,可有效控制癢感。對於夜間癢感特別嚴重的患者,睡前服用抗組織胺藥物尤其有助於改善。透過正確的護理與治療,冬季乾癢與濕疹問題可大大緩解,讓肌膚在寒冬中保持健康。

延伸閱讀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