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常成敏感峰會東道主 外交贏家與大國有默契

從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出訪亞洲尋求協助、川普和金正恩過招,到馬習歷史會晤,地點都在新加坡。多次扮演東道主的新加坡在國際議題立場低調,對各方維持友善,不涉入國際爭端,靠著與大國間的默契,促成談判及區域穩定,也在國際外交舞台上拿下一席之地。

6月1日下午5時多,正在進行亞洲安全會議「香格里拉對話」的新加坡香格里拉酒店大廳,從二樓到一樓、超過300名來自各國的記者,包含中央社都將不同的攝影機、相機及手機鏡頭對準同一個大門,因為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即將現身。

在維安人員的陪同下,澤倫斯基在閃光燈中快速步入會場,這短短幾秒時間,在各大媒體聚焦美中防長會晤之際,成為香格里拉對話的一大亮點。他原先沒有出現在講者名單,突訪新加坡的舉動迅速成為各報快訊。

澤倫斯基在新加坡會見各國領袖與議員,尋求安全協助與支持和平峰會。去年他曾抵達日本出席在廣島舉行的7大工業國集團峰會(G7)並宣傳他的「和平方案」。時隔一年,澤倫斯基再赴亞洲並造訪新加坡,外界認為他除了要吸引國際政壇的目光,也看準新加坡金融中心地位,期待進一步吸引重建烏克蘭的投資。

新加坡經常被選為敏感峰會或重要國際會議的地點,一個城市國家能夠讓各國領導人或領袖代表都願意前往,甚至坐下來對談,新加坡多次展現出無形又不可或缺的影響力。

回顧被視為兩岸關係破冰之舉的「辜汪會談」,這項於1993年4月27至29日舉行的會談,地點就在新加坡。當時的資政李光耀表示新加坡願努力促使會談成功。2015年11月7日前總統馬英九在總統任內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馬習會」,當時數百名記者報導這項歷史會晤,地點也選在新加坡。

2018年6月12日,美國前總統川普與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在新加坡舉行峰會,時任白宮副發言人夏哈(Mr Raj Shah)在回答隨行媒體提問為何川金會選在新加坡時,清楚說明原因:「第一是安全、第二是中立、第三是有經驗。」

這裡的「有經驗」指的是2015年兩岸領導人在新加坡舉行的「馬習會」,也說明新加坡有能力在「敵對」的兩岸間取得中國與台灣雙方的信任。

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莊嘉穎接受中央社訪問時表示,新加坡多次被選為重點會議的地點,原因是新加坡平時在國際議題立場相對低調,保留對各方相對友善的形象,且新加坡本身沒有涉入太多國際爭端,因此通常不會是利害關係方的關鍵支持者或反對方。

以「川金會」代表的美國、北韓為例,北韓在新加坡有派駐大使館及大使,新加坡也在北京派任「非常大使」負責對平壤的外交業務。

至於新加坡與美國的關係一直十分友好,軍事上的往來更凸顯美星關係不同一般。1990年開始,新加坡開國總理李光耀就提供部分土地供美國設置軍事基地,成為美國在東南亞的戰略部署地之一。兩國在2000年簽署協議,提供樟宜海軍基地外港,可由美軍航空母艦等大型船隻靠泊,並為美軍第七艦隊及其他過往船隻提供後勤補給和維修服務。

莊嘉穎指出,新加坡幾任政府向來希望提升在國際上的重要性,好讓更多國家認為新加坡的存在和獨立性有其價值而給予支持;身為重要的國際運輸樞紐,各國代表到新加坡也十分便利。

新加坡自開埠以來,經常扮演中間人或仲介角色,各方強權常透過新加坡進行交易。

做為多次敏感峰會談「東道主」,能夠保護兩國元首及若干政府官員的人身安全是首要條件。

新加坡的警備及維安,在亞洲國家名列前茅,更多次被評比為全球前十名安全的國家。總部設在澳洲雪梨的「國際智庫經濟與和平研究所」(Institute for Economics and Peace)2023年「全球和平指數」報告顯示,新加坡在「安全及治安」領域排名全球第4,僅次於芬蘭、日本及冰島。

除了能確保與會國際領袖的安全,外國元首維安規格及花費,並非所有國家都願意承擔。以川普和金正恩兩位注重排場的的領袖會面為例,所需的維安費用可說是「天價」。

前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當時在媒體訪問時表示,「川金會」的全部費用由新加坡買單,預計耗資2千萬新幣(約新台幣 4.8億元),其中兩位元首與官員的維安費用就佔一半。新加坡豪氣買單「川金會」開銷,也讓國際見識到「東道主」的滿滿誠意。

莊嘉穎分析,新加坡要在大國之間有生存和彈性空間而從中獲益,某些程度上需要仰賴與大國之間的默契,至少在印太地區,若大國之間有需要,新加坡常會成為進行經濟、政治交往的據點;然而,大國之間若發生對立甚至衝突,新加坡也會承受不少直接和間接的壓力。

新加坡總理黃循財領導新政府上任,各方都期待他開啟星國新篇章。在對美、對中關係上,新加坡向來秉持「不選邊站」策略,維持與美國、中國的關係。

莊嘉穎認為,這項策略能奏效的關鍵包括過去中美利益有很大重疊,新加坡能左右逢源從中獲益。

不過,莊嘉穎表示,新加坡為了全球化量身定做的外交方針,在面對大國競爭加劇、武裝衝突和灰色戰術日益頻繁、全球化退燒跡象和經濟轉型挑戰以及產業鏈轉移的環境下,是否還如以往管用則較難預測、有待觀察。


最新國際新聞
人氣國際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