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對美打「中國牌」 對中打「競爭牌」

面對擅長「不按牌理出牌」的美國總統川普,歐盟主要因應策略就是打「中國牌」。這張牌有雙面可打,一開始,歐盟官員頻頻向美訴求共同抗中,但熱臉似乎貼到冷屁股,於是近來換打另一面,對中國送秋波。

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一向被歸類為歐盟圈內的對中鷹派,她在上一個5年任期推出主要針對中國的「去風險化」(de-risking)系列經濟安全政策,並對中國進口電動車加徵關稅,成為近年歐中最大貿易糾紛事件。

如今她邁入連任的下一個5年,先是在1月世界經濟論壇(WEF)演說中提到「有機會與中國深化關係,甚至在可能的情況下擴大貿易與投資連結」,繼之又在2月4日歐盟大使年會上加碼說與中國「能夠達成可能擴大貿易與投資連結的協議」。

她還說歐盟「有空間與中國建設性的交往,在彼此的共同利益上找到解決方案」。

這大概是近年來范德賴恩讓北京聽得最順耳的話了。不過,這話恐怕主要是說給美國聽。

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MF)柏林分部資深研究員巴爾金(Noah Barkin)在最新專欄中透露,范德賴恩在世界經濟論壇的演說草稿本來對中國十分強硬,但後來改變調性,令部分歐盟外交官感到意外。

他還引述一位匿名歐盟執委會官員的說法,稱「這是給美國的信號,提醒他們可能失去歐洲。如果川普政府不在乎,歐洲可能會將華府視為比中國還大的威脅」。

其實歐盟官員自川普(Donald Trump)勝選以來,多次向美國釋放的信號是「聯美制中」,強調歐美可聯手共同面對中國對全球安全和民主體系的挑戰,並亟欲安排與川普團隊見面溝通。

但川普政府上任前後的這段時間,除了參加巴黎聖母院重建開幕時見了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邀義大利總理梅洛尼(Giorgia Meloni)出席他的就職典禮之外,遲未會見歐盟理事會主席柯斯塔(Antonio Costa)、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連排程可能性都沒傳出消息。

甚至直到1月底,美國國務卿盧比歐(Marco Rubio)才與歐盟對外事務高級代表卡拉斯(Kaja Kallas)通電話。這場新川普時代與歐盟總部最高外交層級的第一次接觸,排序顯然落後。

於是,歐盟從剛開始的一頭熱轉為冷靜。面對川普揚言祭出關稅,范德賴恩強調將堅決回應「不公平或霸道的攻擊」;面對美國最在乎的戰略對手中國,歐盟則玩起兩手策略。

歐盟的雙面「中國牌」在1月29日主管貿易政策執行委員塞夫柯維奇(Maros Sefcovic)的談話中表現得最明白。

他出席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貿易委員會議時,一面說歐盟準備好與美國共同探索經濟安全的合作,「包括如何共同處理來自中國的非市場性政策及行為」,一面又說歐盟與中國有擴大貿易和投資連結的空間,亦即呼應前述范德賴恩在世界經濟論壇的新說法。

川普政府吃不吃歐盟這一套,尚未可知,不過北京會不會配合歐盟演一齣,自然也有自身盤算。畢竟歐盟對中國口頭雖放軟,拳頭倒仍握得硬。

例如,中方一直希望透過最低進口價格保證等方式,與歐盟協商交換免除對中國電動車加徵的反補貼關稅,但歐盟數月以來與中國談得有一搭沒一搭的;去年12月歐盟執委會新屆期上任以來,也發布報告指控中國醫療器材公共採購歧視外商、取消主要來自中國的網購小額進口商品免稅優惠。

范德賴恩7日率領新執委全員出訪上半年歐盟輪值主席國波蘭時,在記者會談到新任期的關鍵字「競爭力」,也不忘向中國再揮一拳。

她說,執委會在1月展開與歐盟本地汽車產業的戰略對話後,下一個戰略對話產業是鋼鐵,除了因為能源價格高漲帶來產業壓力,另一大衝擊則是來自中國的產能過剩。

換言之,在對中經貿政策和行動上,歐盟仍延續上一任期定調的「去風險化」原則,加上這一任的核心主題:提升歐盟產業競爭力,兩個面向都會增添歐中緊張關係。

對美國打「中國牌」,對中國打「競爭牌」。川普執政開啟地緣政治大亂鬥的新局,歐盟能否在牌桌上得利,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國際新聞
人氣國際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