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川消失成地下水 辦展覽教溪流復育

隨著都市發展,許多溪流沒入地底,成為下水道,台南市政府舉辦美術展覽,關注台南都市的河川復育!台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謝仕淵2日於台北發表會說,雖然這次台南的展覽,但面對產業轉型的種種,河流與都市的關係並非只是台南的議題,而是台灣的議題。



台南市政府舉辦的美術展覽「我們從河而來:流域千年.文化共筆」將於7月9日開展, 2日於北上大稻埕舉辦台北發表會暨城市溪流開蓋論壇。臺南為水資源豐沛的縣市,曾有2座內海、19條河川、7千多口埤塘,且水路達16000公里的嘉南大圳都坐落台南,也是全臺水庫最多的城市。



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教授、也是本次展覽總策展人龔卓軍指出,這次藝術展覽就是希望能從河流的角度來看台南,台南從北到南許多大小河流,更有水庫、鯤鯓與沙洲,更是各式各樣的物種的居所。



他指出,空間地景經過百年的變化與發展,許多河流也變成下水道,但台灣面臨到氣候變遷等環境議題,也盼帶領民眾認識城市溪流復育的價值與多種面向。



謝仕淵說,2024年,河跟當代的議題相當深刻,提醒大家對台灣而言,每一條河的流域都是生物的世界,更能從台南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探討該城市的文化能量。



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顏世樺指出,在國內外,包括韓國首爾的清溪川或台中市的柳川與綠川,都是探索古溪流的行動之一,已經是地方組織長期推動的議題。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