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指樹種高排放異戊二烯 計畫主持人籲混合種植

關於建議15樹種屬於異戊二烯「高排放」,計畫主持人、成功大學教授吳治達表示,不可能說種樹會造成空氣污染或危害健康,是建議避免單一樹種大面積種植,混合林讓生態系統更健全。

環境部曾委託成功大學研究「結合系統性文獻回顧與實地研究以擬定空污減量為導向之在地化城市綠化實務推動模式」報告,以地理氣候區和社會經濟分區,細緻定義我國需要優先進行綠化的區域,特別針對那些空氣污染濃度高且人口眾多的地區進行了深入探討。

報告中正面表列45種建議種植樹種清單,分別為適合內陸、濱海的喬木及灌木;喬木如台灣五葉松、竹柏,灌木如南澳杜鵑、烏來杜鵑等;另外列出高排放異戊二烯(臭氧前驅物)的樹種為15種。

本計畫主持人、成大教授測量及空間資訊學系教授吳治達告訴中央社記者,報告原意是環境部希望針對臭氧生成進行研究,研析揮發性有機物(VOC)來源,而來源之一就是異戊二烯。

吳治達強調,報告中是建議15種樹種屬於異戊二烯「高排放」、另外有45種屬於低排放,但並沒有要求「不能種、不要種」,更不可能說種樹會造成空氣污染或危害健康。

吳治達指出,對於這些高排放異戊二烯的樹種,可搭配其他5、6種樹種混植,避免單一樹種大面積種植,而混合林也讓生態系統更健全。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