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濕地誌:從東亞文明到臺灣與周遭島嶼的濕地變遷、人群流動與物種演替史卷

臺灣濕地誌:從東亞文明到臺灣與周遭島嶼的濕地變遷、人群流動與物種演替史卷
作者:方偉達   出版社:野人文化   出版日期:2024-10-30 00:00:00

★首部全記錄恢弘的東亞濕地與人類史
★從海洋到山顛,遍覽臺灣與周遭島嶼濕地,一場美麗、迷人、深沉的探索
★全面揭示濕地的類型、功能、對於地球的重要性,以及氣候變遷對濕地的影響、濕地的保育與復原整治,濕地提供的全球服務價值與貢獻

濕地是陸與水的交接地帶,孕育著地球萬物。在整個地球的涵蓋面積雖然不高,卻是自然物種與人類生存最重要的生態系統,是地球的自然碳儲庫,能為大地分解毒素,更蘊含豐富的動植物基因庫,使得數以萬計的生物得以存活。此外,濕地還提供豐富的漁業資源、防洪、環境美學、遊憩和教育功用。

近年來,尤其氣候變遷與能源問題,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濕地的重要性,濕地的管理和恢復成為全球環境研究的重點。本書是一部恢弘博大、史詩般的作品,從人類文明與濕地的關係開始,書寫整個東亞及臺灣濕地環境與人類遷徙、物種演替的交織脈絡;並進入臺灣區域地理各章之後,開展歷史人文與自然科學雙軸線,始成一部氣象萬千的全紀錄濕地史。

第一部先從大航海時期荷蘭人、漢人進到臺窩灣——濕地臺灣起始,談臺灣進入全世界濕地的視角。第二部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談臺灣以及東亞各國的族群遷徙與濕地相互依存的觀點。第三部到第六部從地理視角,分述臺灣本島北部、中部、西南部、東部以及離島的濕地。第七部談濕地法規的沿革與保護政策,並從在地與民間社團的角度,談濕地環境運動、濕地教育的傳播發展,以及人工濕地復育工程等。最後一部回溯《拉姆薩濕地公約》、國際濕地科學家學會等國際組織,論述最新的濕地藍碳、青碳,全球氣候變遷以及臺灣參與國際公共事務的回顧,展望未來濕地發展的構想。

討論到如何面臨21世紀全球暖化,酷熱、酷寒、水資源不均的危機下,本書凸顯熱帶濕地的復原「整治」可做為一種「自然解方」,以及濕地創建與恢復的方法與實例,了解濕地生態可以列為人類社會、經濟和環境之系統服務價值的一種貢獻。

寫書過程中,作者曾遠赴韓國、沖繩、菲律賓、越南、泰國深入探訪,尋找當地原住民的文化遺跡;在臺灣的探索從北、中、南、東到離島,從空中俯瞰到海洋潛出,曾經在靜謐空虛又恐怖的夤夜穿越海岸山脈;在冬季東北季風強力吹拂下體驗箭瑛大橋的湍急溪流;從大港口之役到海灣之湖(火神的故事)想到撒奇萊雅人巴立克跟卡娜蕭的故事而動容。

臺灣在東亞海域上是重要的存在。以地質構造來說,位於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碰撞隆起之處,因此濕地環境具有年輕、多變的特性;以人文生態來看,具有大陸及海洋系統交會的特徵;在人文考古學方面,遠古臺灣人類具有美拉尼西亞、玻里尼西亞人種的特徵,閩南和粵東漢人住在臺灣島的時間僅約400年,這些長時間人類與濕地的故事,都在書中展開了未曾見過的史頁。

人類可以消失,但歷史不會。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曾經在臺灣島居住以及往復遷徙的所有人群,見證了廣袤的濕地,從海草青苔,到林澤猛獸——本書企圖還原人類與濕地共存的原貌,是「濕地的故事」,更是「人類的故事」。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