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琉球海膽刺釀蜂窩組織炎 衛生所籲重視水下安全

有民眾日前前往小琉球浮潛遭海膽刺傷,1週後傷口演變為蜂窩性組織炎,已持續服藥1個多月。琉球鄉衛生所表示,旅遊旺季海膽刺傷案特別多,提醒民眾下水時注意安全。

張姓民眾有感小琉球2種海膽生長過量將從保育名單除名,臉書(Facebook)貼文分享當地遭海膽刺傷經過,母親節假期在小琉球一處被礁岩包圍起來海域浮潛時,幫人撿拾掉落蛙鏡,還未碰到蛙鏡就感覺一陣刺痛,伸出水面看手已插入10幾根海膽刺,立刻前往琉球鄉衛生所就醫。

張姓民眾指出,護理師當下將刺用斷並說明多泡熱水代謝掉即可,回去1週後黑刺逐漸代謝掉,手指卻腫起無法彎曲,經就醫判定為蜂窩性組織炎,必須持續至感染科回診,至今已持續用藥1個多月。本身不是潛水新手,這次事件也讓自己反省水下安全重要性。

琉球衛生所護理人員告訴中央社記者,海膽刺傷在小琉球旅遊旺季很常見,剛過去的端午連假1天就有約10個求診案例。對傷口輕微者會先消毒、作衛教,提醒患者回去泡溫水破壞蛋白質,讓人體自行吸收,後續觀察傷口是否有紅腫;嚴重者則打破傷風並予以抗生素。

護理人員提醒,海刺傷處理一般事後衛教效果不好,民眾還是下水前要盡量小心避免觸摸海膽,並仔細留意腳步,琉球衛生所24小時處理就醫,若在夜間導覽等行程發生也可前往就診。

屏東縣政府衛生局表示,民眾戲水浮潛時,應穿著專業潛水衣包裹身體以防被蜇傷;海邊玩耍時遇珊瑚、海膽刺傷可用42℃-45℃溫水,浸泡30到90分鐘,緩解中毒導致疼痛症狀,若傷口未改善需儘速就醫。

依屏東縣政府海洋及漁業事務管理所資料,位於琉球嶼西北側的肚仔坪潮間帶「梅氏長海膽」,在民國110年達高峰,總量估計有75萬2000隻;近2年受氣候影響,總量衰減為40萬隻,但仍為肚仔坪潮間帶優勢物種;縣府7月起將優勢物種「梅氏長海膽」、「口鰓海膽」自保育對象移除。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