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委員會攜手臺東縣南島社區大學發展協會復振航海文化力 「Torik Sanayasay」號完成跨越黑潮首航

為活絡臺灣的海洋DNA,海洋委員會今(113)年推出以「船」為載體、「出航」為核心架構的「復振航海文化力」計畫,透過公私協力,攜手民間團體及各級學校實踐用海智慧傳承、造舟技藝重建與航海能力提升。臺東縣南島社區大學發展協會透過「竹筏帆船跨越黑潮往返綠島計畫」,完成Torik Sanayasay號的首航,今(26)日在交通部觀光署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阿美族民俗中心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大家一起分享深入東海岸部落以竹筏帆船重返海之道,建構「南島玉路」的心路歷程。

113年6月21日成功完成「Torik Sanayasay」號跨越黑潮首航臺東縣南島社區大學發展協會表示,竹筏帆船堪稱是臺灣在世界航海文化的代表,除了有南島語族運用來環海之外,亦是先民航渡鹹水常見的工具,即使到了20世紀下半葉,也未完全消失,而是演進為塑膠管筏搭配馬達,成為動力化的漁筏。為尋找南島語族海上遷徙的足跡,團隊自112年4月起,在各界的經費支持下,參考古籍文獻,並經都歷部落林學明(Masang)頭目與陳宜豐(Asan)耆老指導,以傳統工法打造阿美族傳統竹筏帆船「Torik Sanayasay號」,並於112年7月22日在都歷部落pacefongan海灘舉行下海祭儀。雖因颱風及海潮影響,未能順利航抵綠島。113年6月21日團隊從臺東縣大武尚武漁港再度出海,終於完成「大武尚武漁港-綠島Sanayasay-成功新港漁港」的首航,雖然過程中未能完全靠風力、海流與人力划槳抵達,但已讓團隊更有信心,能逐步勾勒出五、六千年前南島語族以自然材料和傳統工法,從東岸跨越黑潮往返Sanayasay的智慧。

海洋委員會力推「復振航海文化力」計畫海洋委員會為復振臺灣的航海力,113年多管齊下,除透過「促進地方政府推動海洋事務」計畫促進縣市政府從海洋藝文活動與海岸聚落發展切入,亦藉由「海洋文化領航計畫」與「海洋文化老照片、老影片影像展徵集及展覽計畫」徵集民間團體、學校與社教機構參與海洋文化的影像紀錄、知識建構與技藝實踐。海洋委員會表示,島是船,海是路,要啟動臺灣這艘大船,航向世界,文化是不可或缺的驅動力。臺東縣南島社區大學發展協會與Amis旮亙樂團合作製造竹筏帆船,不僅只於重現傳統造筏與編帆的技術,更透過親身操船的實驗,不斷檢討精進竹筏帆船的製作技藝與航海技能,讓傳統造船及航海知識擁有鮮活的生命力,一步一步重現祖先乘風破浪的歷史航路。

海洋委員會海洋文化獎受理推薦報名中為推展「復振航海文化力」,海洋委員會目前正舉辦「海洋委員會海洋文化獎」推薦提名,期能從人出發,發掘在相關領域默默耕耘的人們,樹立海洋文化維護、保存及發揚之重要典範,從海與文化交疊的視野中,以人文本,建構出臺灣的主體性。受理期限至113年7月15日(一)止,歡迎國內相關機關(構)、文化藝術法人及團體踴躍推薦傑出人士參與。參選規定及推薦報名書表,可至海洋委員會官方網站/最新公告(https://reurl.cc/WxMb79 )下載。

海洋委員會期待未來能夠有更多的社群與團體效法,共襄盛舉,一起投入海洋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累積國人海洋文化底蘊,推動向海發展的自信。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