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懼性別論戰 教練曾自強同理心帶林郁婷闖奧運

奧運戰況如火如荼,台灣女子拳擊好手林郁婷挺進金牌賽,在這項分量級競賽中,女性生理期與體重管理是一大挑戰,教練曾自強除根據選手狀況量身訓練,會站在理解立場適度調整。

今年是奧運史上首次男女性選手各50%,創下運動競技性別平等里程碑,場外卻掀起拳擊女將的性別論戰。林郁婷與阿爾及利亞的克莉芙去年沒有通過國際拳擊總會(IBA)的女子比賽資格測試,2023年世界錦標賽遭取消資格,現在越來越多消息指向國際拳總弊端叢生。

在這場風波中,性別發展差異(DSD)也被運動醫學界拿出來討論,這涉及基因、性腺、或是生殖器官解剖學理的發育異常,有些人以女性之身被撫養長大,但擁有XY性染色體,血液睪固酮濃度達到男性程度。

林郁婷的教練曾自強態度倒是相當淡定,他告訴中央社記者,去年已經陪著林郁婷檢驗「ok了」,後續也參加亞洲運動會,他的理解是,這些風雨不可能不在乎,但他很開心媒體討論這件事,所以他也鼓勵林郁婷接受媒體採訪,畢竟國際奧會(IOC)聲援表示沒有問題。

對她們這個量級對戰的選手而言,體重控制是難關,無論太重或太輕,超過限制範圍就得棄權失去資格,運動員在同樣身高下,為了要降體重,可能會犧牲一些營養取得,有研究指出,女性若每日可用能量小於30大卡/淨體重公斤,就會影響到月經功能以及骨密度不足。

如何兼顧選手運動表現跟健康成課題,曾自強表示,體脂率跟運動項目有關,舉重選手的體脂就不可能太低,在制定女性運動選手訓練計畫時,還要參考體脂率,太低會影響荷爾蒙分泌導致停經,有些運動員變成長期停經,還有一種則是競賽期間停經,有不同規劃。

他能夠理解,有些女運動員生理期會頭痛、腰痠等,這段期間的課表就要做調整,總不能對方明明腿軟,還要求一直去跑步,只要教練跟選手有很好的默契,通常都能好好溝通這件事情。

不過,曾自強認為,骨質疏鬆是一個長期的結果,不可能長期讓選手處在那樣的狀態中,例如馬拉松選手因體脂過低,就會建議多補充維生素D等,他的做法會是根據選手的狀態調整量級。

比方說,林郁婷後來長高到175公分,繼續打51公斤量級會很辛苦,另名拳擊選手黃筱雯天生就瘦瘦的,打57公斤量級自覺沒有優勢,因此2人交換量級挑戰,除非教練對選手的量級要求限制過多,否則只能說比賽項目可能有間接關係。

對於量級的選擇,曾自強以開車比喻,就像開了好車當然就不會想回頭開一般的車,通常教練分析利弊後,選手是實際在場上比賽的人,可以去感受一下在哪個量級有優勢,最現實狀況就是會不會挨打了。

換量級也不是說換就換,曾自強解釋,51公斤跟57公斤中間有個54公斤,林郁婷3年前從54公斤開始打,打得好就往上走,同時也要增加肌肉量,「當然這時候就要給她吃,吃了再去練」,訓練計畫又會不一樣。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