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成果展輔導諮商空間改造案 閒置教室不一樣
「學生輔導法」今年檢討修正,彰顯學生心理健康日漸受重視,今年「學美.美學」計畫與19所校園合作,其中宜蘭縣五結國中以輔導諮商空間為改造重點,讓學生能擁有放心傾吐的小天地。
「學美.美學」計畫由教育部指導、台灣設計研究院主辦,以串聯教育及設計領域合作為主,推動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自民國108年啟動至今完成91所校園合作案,今年合作成果則透過「CLASS PLAY走進.學美」展覽展出,並由台灣設計研究院今天舉行展覽開幕分享會。
展覽中可見,五結國中諮商輔導室最初是在閒置教室中擺放桌椅、地墊及辦公桌椅組成,且緊鄰校內經常舉辦活動的開放區域,人流與活動聲響都容易干擾諮商過程。
改造團隊「十作設計」擁有建築設計、諮商心理學研究背景,深知安靜環境對於諮商的重要,於是善用動線佈局,先透過拉簾創造聚集互動空間,隔絕室外人流與聲響,降低對室內談話與氛圍的影響,接著再以牆體打造入口,讓師生能穿越小道,抵達位在最裡層的諮商輔導空間。
教育部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司長武曉霞表示,「學美.美學」計畫不只讓校園空間變美而已,而是在校園、設計團隊雙向討論中能更貼近學生需求,今年案例中可見3種態樣,如五結國中、雲林崇德國中等是以輔導及特教空間為主,讓學生能擁有更多心靈天地;雲林華南實驗小學、台北芳和實中等則是BPL(Project-Based Learning)空間,鼓勵、促進學生參與空間討論。
武曉霞表示,還有結合在地特色的改造案例,例如新竹關西高中、嘉義民和國中等,分別以空間探究茶文化及原住民文化。而這些合作案例都是透過討論,將不可能化為可能,今年計畫共有19所學校參與合作,成果展覽中展出其中16所,其餘3所將待明年同步展出。
台灣設計研究院院長張基義表示,「學美.美學」計畫在民進黨籍立委吳思瑤促成下誕生,希望從小規模空間達到校園實體環境改善,如今改造案例自幼兒園到終於前進大學空間,期望未來有更多校園能與設研院一同帶動改變。
「CLASS PLAY走進.學美」展覽即日起松山文創園區台灣設計館1、2展間展出至11月20日。
「學美.美學」計畫由教育部指導、台灣設計研究院主辦,以串聯教育及設計領域合作為主,推動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自民國108年啟動至今完成91所校園合作案,今年合作成果則透過「CLASS PLAY走進.學美」展覽展出,並由台灣設計研究院今天舉行展覽開幕分享會。
展覽中可見,五結國中諮商輔導室最初是在閒置教室中擺放桌椅、地墊及辦公桌椅組成,且緊鄰校內經常舉辦活動的開放區域,人流與活動聲響都容易干擾諮商過程。
改造團隊「十作設計」擁有建築設計、諮商心理學研究背景,深知安靜環境對於諮商的重要,於是善用動線佈局,先透過拉簾創造聚集互動空間,隔絕室外人流與聲響,降低對室內談話與氛圍的影響,接著再以牆體打造入口,讓師生能穿越小道,抵達位在最裡層的諮商輔導空間。
教育部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司長武曉霞表示,「學美.美學」計畫不只讓校園空間變美而已,而是在校園、設計團隊雙向討論中能更貼近學生需求,今年案例中可見3種態樣,如五結國中、雲林崇德國中等是以輔導及特教空間為主,讓學生能擁有更多心靈天地;雲林華南實驗小學、台北芳和實中等則是BPL(Project-Based Learning)空間,鼓勵、促進學生參與空間討論。
武曉霞表示,還有結合在地特色的改造案例,例如新竹關西高中、嘉義民和國中等,分別以空間探究茶文化及原住民文化。而這些合作案例都是透過討論,將不可能化為可能,今年計畫共有19所學校參與合作,成果展覽中展出其中16所,其餘3所將待明年同步展出。
台灣設計研究院院長張基義表示,「學美.美學」計畫在民進黨籍立委吳思瑤促成下誕生,希望從小規模空間達到校園實體環境改善,如今改造案例自幼兒園到終於前進大學空間,期望未來有更多校園能與設研院一同帶動改變。
「CLASS PLAY走進.學美」展覽即日起松山文創園區台灣設計館1、2展間展出至11月20日。
- 記者:中央社記者王寶兒台北14日電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