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舉!國海院中山大學聯手 首登「極星號」探索北冰洋
創舉!國家海洋研究院攜手國立中山大學首登「極星號」破冰船 前往北冰洋研究兩個月。〈圖/記者翻攝〉
〔勁報-記者蔡宗憲/高雄報導〕
歷經一年努力,國家海洋研究院與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合作榮獲德國阿弗瑞德.韋格納研究所審查通過,於今(113)年8月由國海院代表臺灣搭乘國際知名的「極星號」破冰船(RV Polarstern),前往北緯80度以北的北冰洋海域進行為期兩個月的海洋科學探險。透過實地參與海洋科學調查,取得珍貴北冰洋水文資料,這是臺灣海洋研究單位的創舉。
國海院院長陳建宏強調,111年6月25日國海院、中央大學與波蘭哥白尼大學合作,在北極冷岸群島的史匹茲卑爾根島朗伊爾城成立臺灣極地研究站,並掛上國旗牌匾,這是臺灣歷史上首度在北極成立研究站。如今再度有機會跨國合作,深入北冰洋研究,凸顯臺灣「極地海洋科學」獲得國際肯定,更是臺灣海洋研究的全新里程碑。
參與此次北冰洋海洋科學航次(ARCWATCH2)的國海院副研究員傅科憲表示,這次科學探險是跨國聯合研究,共有12個國家、53名研究人員登船,主要任務為延續過去北冰洋長期科學調查。過去受到全球氣候變遷影響,北冰洋海冰覆蓋面積範圍持續縮小。例如,今年9月初衛星觀測顯示北冰洋海面覆蓋面積在夏季達到最小範圍,是近45年來海面面積排名第9低,夏季海冰覆蓋範圍每年仍呈負趨勢減少。
傅科憲副研究員提到,極星號從挪威出發向北深入北冰洋航行超過12,000公里,沿途進行一系列的海洋與海冰上調查作業。這些作業包含海水溫度與洋流的改變、海水化學樣本採集、海洋漁業生物資源、海冰與海洋交界變化等。研究目的是了解全球氣候變遷影響下北冰洋海洋動力與環境的變遷。臺灣科學家負責觀測與分析研究船航線上的溫度與鹽度垂直剖面、海流等水文資料。後續透過研究分析,有助於深入了解全球氣候變遷的機制並增加對其預測能力,為臺灣學研界未來在北冰洋進行科學研究以及制定海洋政策與事務提供參考。
此外,這個航次中有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例如:航次初期船上有同仁生病需緊急返航尋求醫療支援,打亂原本的規劃航線與調查規劃,所幸最後研究團隊仍順利完成所有調查任務;航行過程中發現正在冰上覓食的野生北極熊;穿著非常厚重的防寒衣在海冰上作業;在北緯90度的北極點(North pole)進行一系列的科研活動;從研究船上搭乘直升機到附近冰層執行水文剖面調查;返航時遇強烈磁爆有機會能看到極光等等。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助理教授方盈智指出,透過這次參與跨國的北冰洋科學合作,展現出臺灣積極關注全球性議題與極區海洋環境的改變。此舉未來將促成更多國際合作,並成功為臺灣在北冰洋海洋科學研究領域邁出新的一步。
- 記者:勁報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