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助低收者因應極端氣候 8成6支持政府釋資源
台大風險中心今天發布2024台灣公正轉型調查結果,80.9%受訪者擔心全球暖化,79.9%及71%分別認為對勞工、低收入者影響嚴重,90.1%及86.2%分別支持政府對勞工、低收入者提供更多資源因應。
台大風險中心舉辦「2024台灣公正轉型調查發布」記者會,針對淨零排放、氣候變遷雙主軸,對全國18歲以上民眾,在17日到25日使用室內電話、行動電話2種電話訪問調查,有效樣本1102份,以95%信賴度估計,抽樣誤差在正、負2.95個百分點之內。
調查結果顯示,社會面的感知上,有86.5%受訪者認為台灣社會收入不平等問題嚴重。面對淨零排放帶來的轉型,個人方面最擔心物價上漲的受訪者有61.1%,整體而言最擔心貧富差距更大有46.5%。
氣候變遷的感知上,有80.9%受訪者擔心全球暖化,其中非常擔心者高達45.5%,並有79.9%的人認為豪雨、乾旱及高溫等極端氣候對勞工的負面影響嚴重、認為對低收入群體負面影響嚴重也有71%;支持政府提供勞工更多資源因應極端氣候的有90.1%、支持提供低收入群體更多資源因應的也有86.2%。
政策溝通面向,62.1%受訪者不了解政府減碳政策;64.6%認為政府給產業的減碳壓力將轉嫁給員工;45.5%認為政府在淨零排放政策規劃過程中,缺少政府、老闆和員工三方共同決定機制;有59.8%認為也沒有妥善考量民眾意見;93.7%的受訪者同意減碳政策規劃應對中小企業意見有更多的關注。
碳費即將開徵,有78.1%受訪者支持政府對企業徵收碳費;70.8%支持政府用碳費補貼企業開發減碳技術、購買節能設備。57.1%認為碳費將對台灣的經濟、就業產生負面影響,62.3%認為低收入群體會受害。因此有77.1%支持政府用碳費補貼低收入群體電費、支持補貼其交通費用有68.9%、支持補貼其生活費有58.5%。
面對政府推動淨零排放造成的工作轉變及綠色職缺方面,調查顯示有49.5%受訪者認為淨零排放會在自己所在地區帶來相關新工作;有43%認為與現有工作相比,淨零排放所創造的新工作,薪資會較好。
有44.8%受訪者認為自己能適應工作上愈來愈嚴格的減碳要求;有85.1%同意若因減碳政策導致個人失業,除了失業給付,政府應全額補助職業訓練。
全國產業總工會理事長戴國榮說,全產總已成立9個行業別勞工對策委員會,盼能積極參與政府的對話,並以簽訂綠色團體協約為目標。陽明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副教授邱羽凡呼籲,政府應積極接軌各國公正轉型機制,推動三方社會對話機制法制化,讓轉型中的綠色職缺接軌國際標準的尊嚴勞動。
台大風險中心舉辦「2024台灣公正轉型調查發布」記者會,針對淨零排放、氣候變遷雙主軸,對全國18歲以上民眾,在17日到25日使用室內電話、行動電話2種電話訪問調查,有效樣本1102份,以95%信賴度估計,抽樣誤差在正、負2.95個百分點之內。
調查結果顯示,社會面的感知上,有86.5%受訪者認為台灣社會收入不平等問題嚴重。面對淨零排放帶來的轉型,個人方面最擔心物價上漲的受訪者有61.1%,整體而言最擔心貧富差距更大有46.5%。
氣候變遷的感知上,有80.9%受訪者擔心全球暖化,其中非常擔心者高達45.5%,並有79.9%的人認為豪雨、乾旱及高溫等極端氣候對勞工的負面影響嚴重、認為對低收入群體負面影響嚴重也有71%;支持政府提供勞工更多資源因應極端氣候的有90.1%、支持提供低收入群體更多資源因應的也有86.2%。
政策溝通面向,62.1%受訪者不了解政府減碳政策;64.6%認為政府給產業的減碳壓力將轉嫁給員工;45.5%認為政府在淨零排放政策規劃過程中,缺少政府、老闆和員工三方共同決定機制;有59.8%認為也沒有妥善考量民眾意見;93.7%的受訪者同意減碳政策規劃應對中小企業意見有更多的關注。
碳費即將開徵,有78.1%受訪者支持政府對企業徵收碳費;70.8%支持政府用碳費補貼企業開發減碳技術、購買節能設備。57.1%認為碳費將對台灣的經濟、就業產生負面影響,62.3%認為低收入群體會受害。因此有77.1%支持政府用碳費補貼低收入群體電費、支持補貼其交通費用有68.9%、支持補貼其生活費有58.5%。
面對政府推動淨零排放造成的工作轉變及綠色職缺方面,調查顯示有49.5%受訪者認為淨零排放會在自己所在地區帶來相關新工作;有43%認為與現有工作相比,淨零排放所創造的新工作,薪資會較好。
有44.8%受訪者認為自己能適應工作上愈來愈嚴格的減碳要求;有85.1%同意若因減碳政策導致個人失業,除了失業給付,政府應全額補助職業訓練。
全國產業總工會理事長戴國榮說,全產總已成立9個行業別勞工對策委員會,盼能積極參與政府的對話,並以簽訂綠色團體協約為目標。陽明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副教授邱羽凡呼籲,政府應積極接軌各國公正轉型機制,推動三方社會對話機制法制化,讓轉型中的綠色職缺接軌國際標準的尊嚴勞動。
- 記者: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12日電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