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筵川打造雜誌圖書館 歡迎創意人探尋找靈感
位在台北東區巷弄的boven雜誌圖書館,近年成為許多時尚、設計從業者尋找靈感的所在,更被英國MONOCLE雜誌選為台北10大魅力景點。創辦人周筵川說:「把對的資訊交到對的人手上所產生出來的價值,常令人難以想像。」
周筵川接受中央社記者專訪表示,他希望boven不只是一個提供靈感的所在,而且是一個可以幫助許多人解決問題的地方。
周筵川是6年級生,從小跟隨媽媽在菜市場擺攤,就讀小學五年級時,媽媽怕他下課後到處亂跑,幫他買了遊戲機綁住他,「就像現在的家長用3C管小孩一樣」,不過,裡面只有1款遊戲,周筵川很快就玩膩了,為了買新的遊戲卡,於是開始動腦筋。
周筵川想到將家裡姊姊們看過的少女漫畫,帶去學校租給同學看,沒想到大受歡迎,賺了許多零用錢,而且到畢業前都未曾被老師抓到,「回想起來,我會開雜誌圖書館,應該在當時就埋下了種子。」
不過,周筵川對雜誌的興趣卻是很後來的事,讀高職及當兵期間,他非常喜歡聽音樂,一度想走創作之路,還去上音樂補習班,後來發現自己既不會樂器,知道的音樂相關訊息也有限,於是退伍後去淘兒唱片(Tower Records)工作,希望藉此充實底蘊。
周筵川說,當時的淘兒不只賣唱片,也進口許多國外雜誌,他後來被分配到雜誌部門,開了眼界,也是在這時發現雜誌的豐富性與重要性。
直到2003年淘兒退出台灣,周筵川短暫創業,開了一間唱片行,兩年後租約到期,順勢結束,他選擇回到職場,到與自己興趣相近的「音樂瘋」雜誌書店工作,這段期間發生一件事。
一名西裝店老闆向周筵川詢問某本雜誌,要找影星妮可基嫚的一系列服裝照片,剛好店裡沒有這一期雜誌,周筵川想盡辦法向認識的人調貨,並交到顧客手中,事後顧客告訴周筵川,這份雜誌內容,讓他接到一筆20萬元的訂單。
類似的案例也曾在boven開幕第2年發生,某天打烊前,一名從事室內設計的顧客付了300元說要進來看雜誌,周筵川提醒即將打烊,對方回說沒關係,後來很快找到要的資料,半小時就離開,「我那時就在想,搞不好他只花300元就做成了一筆幾十萬的案子。」
周筵川說,過去許多人認為雜誌有時效性,過期雜誌多半選擇丟棄,但對許多專業人士而言,哪怕過了半年、一年再回頭看,還是很有參考價值,而且經過網路時代的殘酷考驗,許多留下來的雜誌愈編愈精采,質量與書等量齊觀,而且圖文並茂,這也是愈來愈多人喜歡雜誌的原因。
10年前,周筵川看到泰國開了一間設計圖書館的新聞,「如果設計主題都可以開圖書館,雜誌應該有機會」,於是就有了boven雜誌圖書館。
周筵川說,boven雜誌圖書館採會員制,10年來每年平均都有1500名會員,但他同時有另一塊B2B(企業間服務),為超過100家業者挑選採購雜誌,這些業者包括建商、飯店、商務中心、美容院,亟需雜誌充實空間,服務潛在客戶。目前圖書館空間固定放1萬多本雜誌供會員查閱,倉庫則有6萬多本。
周筵川說,boven是荷蘭文「樓上」的意思,對他而言,樓上代表一種未可知的地方,等著有心人來探索,而雜誌就是有這樣任人探索、尋找靈感的特性。他歡迎更多人前來探索雜誌的精采與豐富。
周筵川接受中央社記者專訪表示,他希望boven不只是一個提供靈感的所在,而且是一個可以幫助許多人解決問題的地方。
周筵川是6年級生,從小跟隨媽媽在菜市場擺攤,就讀小學五年級時,媽媽怕他下課後到處亂跑,幫他買了遊戲機綁住他,「就像現在的家長用3C管小孩一樣」,不過,裡面只有1款遊戲,周筵川很快就玩膩了,為了買新的遊戲卡,於是開始動腦筋。
周筵川想到將家裡姊姊們看過的少女漫畫,帶去學校租給同學看,沒想到大受歡迎,賺了許多零用錢,而且到畢業前都未曾被老師抓到,「回想起來,我會開雜誌圖書館,應該在當時就埋下了種子。」
不過,周筵川對雜誌的興趣卻是很後來的事,讀高職及當兵期間,他非常喜歡聽音樂,一度想走創作之路,還去上音樂補習班,後來發現自己既不會樂器,知道的音樂相關訊息也有限,於是退伍後去淘兒唱片(Tower Records)工作,希望藉此充實底蘊。
周筵川說,當時的淘兒不只賣唱片,也進口許多國外雜誌,他後來被分配到雜誌部門,開了眼界,也是在這時發現雜誌的豐富性與重要性。
直到2003年淘兒退出台灣,周筵川短暫創業,開了一間唱片行,兩年後租約到期,順勢結束,他選擇回到職場,到與自己興趣相近的「音樂瘋」雜誌書店工作,這段期間發生一件事。
一名西裝店老闆向周筵川詢問某本雜誌,要找影星妮可基嫚的一系列服裝照片,剛好店裡沒有這一期雜誌,周筵川想盡辦法向認識的人調貨,並交到顧客手中,事後顧客告訴周筵川,這份雜誌內容,讓他接到一筆20萬元的訂單。
類似的案例也曾在boven開幕第2年發生,某天打烊前,一名從事室內設計的顧客付了300元說要進來看雜誌,周筵川提醒即將打烊,對方回說沒關係,後來很快找到要的資料,半小時就離開,「我那時就在想,搞不好他只花300元就做成了一筆幾十萬的案子。」
周筵川說,過去許多人認為雜誌有時效性,過期雜誌多半選擇丟棄,但對許多專業人士而言,哪怕過了半年、一年再回頭看,還是很有參考價值,而且經過網路時代的殘酷考驗,許多留下來的雜誌愈編愈精采,質量與書等量齊觀,而且圖文並茂,這也是愈來愈多人喜歡雜誌的原因。
10年前,周筵川看到泰國開了一間設計圖書館的新聞,「如果設計主題都可以開圖書館,雜誌應該有機會」,於是就有了boven雜誌圖書館。
周筵川說,boven雜誌圖書館採會員制,10年來每年平均都有1500名會員,但他同時有另一塊B2B(企業間服務),為超過100家業者挑選採購雜誌,這些業者包括建商、飯店、商務中心、美容院,亟需雜誌充實空間,服務潛在客戶。目前圖書館空間固定放1萬多本雜誌供會員查閱,倉庫則有6萬多本。
周筵川說,boven是荷蘭文「樓上」的意思,對他而言,樓上代表一種未可知的地方,等著有心人來探索,而雜誌就是有這樣任人探索、尋找靈感的特性。他歡迎更多人前來探索雜誌的精采與豐富。
- 記者:中央社記者邱祖胤台北21日電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