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人類對美的感知 中央大學吳嫻教授榮膺CASBS 2025-26 Fellow

探索人類對美的感知 中央大學吳嫻教授榮膺CASBS 2025-26 Fellow
美國史丹佛大學行為科學高等研究中心(CASBS)公布新年度Fellow,臺灣在國科會「臺灣─史丹佛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人才培育計畫」支持下,由中央大學認知與神經科學研究所吳嫻教授(Denise Hsien Wu)雀屏中選。對研究抱持極大熱情的她,希望未來能結合神經科學與AI人工智慧,進一步探索人類對美的感知。

CASBS Fellow 甄選,以突破思維與跨領域研究潛能的學者為主,入選者多在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等領域展現卓越貢獻,並擁有豐富學術經驗與深度分析能力。Fellow得主,可以在中心進行自由而具啟發性的研究交流,並與全球專家合作,激盪新思維,推動前沿發展。

吳嫻自大學時期,便對透過科學方法與實證來理解人類行為充滿熱情,透過豐富的研究經驗,成為探索大腦功能與行為間複雜關係的專家。她曾榮獲國科會傑出學者養成計畫、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吳健雄學術基金會臺灣女科學家新秀獎,以及世界科學院 TWAS 年輕學者獎等多項殊榮。

近期她在腦科學研究領域,進行有關神經美學的尖端研究,特別關注中國書法藝術,是一深具新意的嘗試。她認為,人類對美的追求很可能是演化出來的機制,展現出大腦不僅滿足於溫飽和繁衍等基本生物需求,透過相對主觀的美感所帶來的酬賞訊號,讓我們的行為具有一定的彈性,以適應不同的環境。她推測,「美感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高級的獎勵,且受到經驗的影響。」研究初步發現,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美感判斷上存在一些共通的原則,但個人的經驗和學習可進一步調節對美感的敏感度和細緻度。

在AI時代,除了傳統的行為實驗,她也希望透過AI模型和大數據資料庫來研究美學,例如透過給予AI模型大量的刺激材料,可訓練AI產生類似人類的審美觀。而美國史丹佛大學在人工智慧研究方面著稱,特別是以人為本的人工智慧發展中心。她期待與學者們激盪交流,並結合AI的力量來推動美學研究。

一路走來,吳嫻特別感念恩師曾志朗和洪蘭教授,他們對研究的熱情和科普推廣都給予她很大的啟發。另外,她在美國Rice University的指導教授Randi Martin和博士後期間的指導老師Anjan Chatterjee也對她產生重要的影響,前者是女性科學家的榜樣,後者打開跨領域研究的視野,並在她心中埋下研究美學的種子。她希望能在擔任CASBS Fellow的期間,透過神經科學與AI人工智慧,揭開人類對美之感知的神秘面紗,也透過和各領域頂尖學者的深度交流,增加台灣學術社群在國際學界的能見度,進一步推動跨國、跨域的研究合作。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