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載具巡檢大口徑集水井 免憂人工作業安全

大口徑集水井是防止山坡地滑動擴大的重要構造。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今天說,目前透過無人載具巡視,克服傳統人工作業的安全挑戰。

農村水保署發布聞稿,台灣地處環太平洋地震帶,地形破碎、地質脆弱,坡地災害頻繁,其中地滑為最常見災害之一。為防止滑動擴大,自民國85年於台中梨山地滑地區推動大口徑集水井建設,目前有19座。

農村水保署介紹,大口徑集水井孔徑直徑大於3.5公尺,深度介於15至40公尺,具導引地下水、降低深層地下水位與孔隙水壓以穩定邊坡結構,提昇土體的安全係數等功能,成為防災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關鍵構造物。

農村水保署署長李鎮洋說,為克服傳統人工巡查受限於井體狹小不易作業,及局限空間作業安全的挑戰,水保署目前導入創新研發的無人載具拍攝井內情況。

農村水保署提供的資料,無人載具搭配高解析相機,可於低光環境中取得清晰影像,透過電腦建立三維模型後,再依井體已知尺寸校正,誤差可控制於3公分內,模型也可展平進行視覺化分析,掌握井體變形或鏽蝕範圍,進一步評估其排水功能是否正常,提供進行維護管理的依據,進一步提升巡查作業準確性。

農村水保署每年執行至少4次大口徑集水井定期巡查,並於24小時累積雨量達500mm或地震震度達5強以上事件後,啟動不定期巡查。巡查內容包括:井內影像拍攝、三維建模與變形分析,並依據排水與淤積狀況分級管理,作為後續維修作業的參考依據。

農村水保署也特別在嘉義縣梅山鄉幼葉林大規模崩塌區設置大口徑集水井自動化監測示範區,導入物聯網監測系統,進行全天候即時監控。

李鎮洋表示,山坡地治理須長期投入與制度化管理,大口徑集水井除是地滑災害防治的核心設施,也可藉由創新科技輔助建立智慧型巡查與監測網絡。未來將持續精進監測技術與資料整合應用,深化追蹤預警機制與維管策略,實現永續構造物管理的發展目標。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