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詐騙財損狂飆76億 東吳財經講堂提解方

4月詐騙財損狂飆76億 東吳財經講堂提解方
詐騙集團橫行,警政署統計4月份民眾被詐騙的財產損失達到76億5千多萬元,如何落實有效的詐騙防治對策?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今日舉辦《東吳企管財經講堂2025特選經典論壇》,主題是「全球詐騙黑產業鏈 你能逃過下一次騙局嗎?詐騙集團的產業化浪潮—全球趨勢下的因應對策」,由東吳大學法商講座教授陳冲擔任主持人,邀請刑事警察局科長林書立、走著瞧股份有限公司經理林意蓉、今周刊召集人陳燕珩、台灣大學教授楊岳平、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教授李芸綺,共同探討如今詐騙集團的產業化已成為全球性的問題,如何有效應對詐騙的蔓延。

陳冲講座教授開場即表示目前打詐之困難度如同Mission Impossible!今年2月經濟學人雜誌以詐騙作為封面故事報導,台灣被稱為詐騙王國,大家深感詐騙議題的重要,但是要如何有意義的探討詐騙這個議題,今天的與談人堪稱一時之選,將從不同層面針對詐騙議題提出專業的見解。而台灣詐騙問題嚴重,不過這已是全世界共同面臨的問題,詐騙集團具有國際性、組織化、跨平台等特徵,手法高度分工,甚至比毒品犯罪更有組織,涉案金額與社會損害也更大,顯示打詐已成全球共同面對的重要課題。

引言人企管系李芸綺教授說明,詐騙防堵,事關地緣政治!根據2023年聯合國人權委員會統計,詐騙集團基地營多設在東南亞,柬埔寨有十二萬人,緬甸十萬人,單就兩地「就業人口」已達二十二萬。台灣在全球詐騙的財損金額(平均每受害人財損金額)排名中雖非最嚴重,但亦屬於面臨高風險的國家。2024年全球防詐聯盟的報告顯示,台灣有將近七成的民眾每個月至少會遇到一次詐騙,同時2024年相較於2023年被詐騙財損金額明顯增加,可見台灣詐騙狀況有攀升的現象。在全球詐騙的浪潮下,我們應加速尋找因應對策。

今周刊陳燕珩召集人指出,現今詐騙多為複合型,25%受害者因急於挽回損失反遭二次詐騙,82%即使查核仍中招,顯示第三人查核機制的重要性。此外,假冒檢警的詐騙日益增加,常鎖定長者,透過假身分與多重訊息干擾受害人判斷力,再誘導提供銀行資訊,甚至解除定存、出售股票。由於金流回到受害者帳戶,使受害人難以察覺異常正在遭受詐騙。因此建議可由金管會推動定存、保單解約及匯款的通知機制,提前警示受害人之親友。另外,由於高學歷、高收入族群自信心強,反而更易受騙。呼籲民眾面對詐騙要保持謙遜的心態,遇有可疑應立即撥打165反詐專線求助,以減少被詐騙的可能性。

走著瞧股份有限公司經理林意蓉指出,全球詐騙財損達1兆美元,詐騙「Scamdemic」才是21世紀最大的疫情。全球詐騙活動快速數位化,每週受害者數以萬計,高達七成受害者未通報,導致企業與政府嚴重低估損失。由於詐騙攻擊快速演變、手法多變,詐騙內容會針對不同族群,精準投廣,「對抗虛假資訊」將成為企業重大支出項目。當詐騙加上AI將加速詐騙的威脅,因此「AI對抗AI」將成趨勢。企業面臨「AI對抗AI」的防詐新戰場,需導入防詐監控中心(ASOC),以自動化技術辨識異常訊息,對抗虛假內容。

林經理也提及企業與政府合作推動「打詐生態系」,是未來關鍵任務。「不是你不會被騙,只是你還沒遇到適合你的詐騙腳本。」因此防詐意識應全面深化於全民教育、企業制度與法規設計中。

刑事警察局科長林書立則直言,如果將網路犯罪當成一個經濟實體來看,網路犯罪已經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先進的監控系統和人工智慧演算法可以幫助執法機構監控並分析大數據,提高偵查和預防犯罪的能力。但是,科學技術也同樣為犯罪帶來便利且低風險,甚至是高回報的不法收益。因此,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犯罪人口利用科技技術從事非法活動,這些網路犯罪,例如電信網路詐欺、數位貨幣洗錢,已成為各國執法機構面臨的迫切威脅,執法機構面對這些不斷升級的犯罪科技,必須提出有效阻擋犯罪技術與提升犯罪成本的有效策略。未來防制作為可以包括:(1)儘速訂定網路資安國家標準與智慧科技管理法;(2)成立社群媒體監督委員會;(3)建立金融科技與執法局;(4)公私協力運用AI防制;(5)建立警察機關與金融機構聯防平台資料庫。

林科長進一步指出,跨國詐騙難以追查,社群媒體擴散更增加偽裝正當性的空間。防詐制度當前面臨三大挑戰:管轄模糊、功能不足與誘因過高。唯有建立全民識詐意識,結合科技、法律與教育手段,方能有效防堵詐騙蔓延。

台灣大學教授楊岳平表示各國近期推出新的防詐法規,引發對台灣打詐策略的省思。首先,打詐需要衡量願意付出多少代價,包括金流延遲、網路實名制與資料共享等措施,雖能提升防詐效果,但也可能影響民眾的使用便利、言論自由與隱私權,因此法律制定必須在打詐與公民權益間取得平衡。

其次,針對多元詐騙型態,需採差異化立法。不同詐騙手法需有不同的應對策略,以最小的社會代價換取最大的打詐效益。台灣現行打詐措施尚未針對詐騙類型進行精準化設計,未來立法應朝此方向精進。

最後,楊教授指出投資詐騙是台灣目前最嚴重的詐騙類型。許多民眾對自己的投資能力過度自信,反而易落入詐騙陷阱。由於現行法律下,從事集資行為、財富管理、代操等業務者不需專業執照,導致地下投資盛行。建議引入「專業證照制」,規定投資人若要將金錢交給專家代管,需為具備國家認證資格的專家。雖對部分業者利益造成衝擊,但這是一個低成本、高效益的防詐策略,是在法律制定面一個值得倡議的方向。

陳冲講座教授總結四點重要結論。第一,就法制面可以提倡針對投資詐騙設計「專業證照制」,將金錢交給有證照的專家管理的投資人,即便也有可能遇到詐騙,但不會求償無門。第二,強化165中心成為打詐神經中樞,整合詐騙情資。第三,推動第三人查核機制,當受害人進行解定存、解保單等行為時,受害人的親友立即收到通知,提高成功攔截詐騙的機會。第四,「不是你不會被騙,只是你還沒遇到適合你的詐騙腳本。」不要過度自信相信自己不會被騙,要隨時對詐騙保持警覺性。

東吳大學企管系主任陳麗宇則表示,《東吳企管財經講堂》過去五季探討過近25項的重要議題,主題皆與當前時事及你我攸關,邀請過相當多位重要政商人士與談,並從企管財經角度深入剖析,對話成果精采且引人深思。此次有鑑於詐騙產業已成為全球關注的重要議題,因此特別於2025年選定此主題再次舉辦經典論壇。未來也歡迎各界嘉賓繼續共襄盛舉,營造產學研多方對話平台。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