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發科技智在家鄉】AI也能變老師!全方位推動偏鄉文化與教育傳承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李映萱、胡照鑫、王佐銘、許哲綱、張夢珊、林佑威、施建宏、陳儀潔、李文成、韓羽婕、王聿瀠、李盛雯/新竹採訪報導
數位科技的迅速發展,為文化與教育的傳承開創了嶄新局面,第七屆聯發科技智在家鄉數位社會創新競賽團隊以數位工具為媒介,寫下文化與教育傳承的新篇章。「辣卡拉雞腿堡(加蛋)」團隊著眼原住民語言教育,利用大型語言模型(LLM)開發AI教師系統,以個性化互動教學協助原住民語言與文化傳承;「屏原引力場」團隊透過擴增實境(AR)與虛擬實境(VR)技術,將屏東在地歷史和文化數位化,讓學生得以透過創新方式體驗家鄉故事;「舞擺」團隊專注於舞蹈教育,運用動態捕捉和AI技術,使偏鄉學子也能享受數位舞蹈學習的樂趣,這些創新方案不僅展現數位科技在教育領域的無限潛力,也為文化傳承與創新教育的未來奠定堅實基礎。
全球化的快速發展使得許多原住民語言和文化正面臨消失的危機。「辣卡拉雞腿堡(加蛋)」團隊指出,雖然12年國教課綱增設了原住民族相關學習內容,但由於缺乏合適資源和工具,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時常面臨困難;加上教師資源不足、文化知識有限等問題,導致文化傳承面臨瓶頸。
為此,團隊開發一款專用於推廣和教授原住民語言的AI教師系統,結合數位看板機,以大型語言模型為基礎,提供個人化的語言學習經驗。這款系統除了具備自然語言處理能力,還能模擬真人教師的教學方式和語氣,以自然流暢的語言與學生互動,深入理解學生的問題,並提供精確回答,宛如與真人教師對話一般,使學習過程更加人性化及吸引力。
團隊攜手台東大學南島文化中心,深入搜集文化資料,透過實地探訪記錄原住民生活,並將資料數位化,展示於系統平台中。為促進原民語言的學習,系統特別設計了小課程,包括單字學習與隨機測驗,並結合AI教師功能,提供即時提示與互動,幫助學習者更有效地記憶與掌握語言知識。同時,團隊正積極與台東地區的其他單位洽談合作,將系統部署於展館入口,作為導覽與問答機器人,進一步推動原住民文化的永續傳承與發展。
一組團隊則致力於地方文化教育的「屏原引力場」團隊,由屏東縣明正國中師生與校友所組成,這支團隊由在地教師帶領,匯聚了一群對屏東家鄉充滿熱情的校友與學生。他們觀察到屏東地區因父母外移及隔代教養問題嚴重,教育資源分配上,中小學資訊教育長期處於薄弱狀態,使得文化傳承成為一大挑戰。
為此,團隊打造了「阿猴歷險記」計畫,運用擴增實境(AR)與虛擬實境(VR)技術結合屏東的歷史場景,並加入動畫、遊戲及社群互動等多元創意,讓學生在沉浸式互動學習中探索屏東的過去與未來。團隊更推出了虛擬歌手代言人「阿猴妹」,由明正國中畢業生蕭楚宣創作演繹,將屏東在地特色與科技教育融合,讓學生透過科技感受家鄉的文化魅力,還能自豪地傳遞屏東的故事。
▲團隊以AR和VR技術結合屏東的歷史場景,打造出「阿猴歷險記」遊戲。
在教學設計方面,團隊選擇以屏東的法律史、老建築、傳統故事為題材,學生透過Scratch程式設計編寫數位作品,並將其進一步轉化為動畫、遊戲、音樂等多媒體形式,讓文化學習變得更具吸引力。團隊還設計了一個跨媒體互動平台,並加入闖關遊戲環節,同時以虛擬偶像IP「阿猴妹」吸引年輕族群探索屏東文化。
用科技推動舞蹈教育創新的「舞擺」團隊,希望突破偏鄉教育資源的限制,讓孩子們透過數位舞蹈教學系統,享受到更豐富的學習體驗。團隊觀察到,在偏鄉地區才藝課常因師資不足或學生人數分布不均而面臨挑戰,例如小一與小六學生需同堂學習,導致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同時,老師們需在多地奔波授課,付出大量時間與精力,難以兼顧每位學生的需求。
因此,「舞擺」創新結合線上教學與AI動作模擬數據化,以動態捕捉技術為核心,利用AI技術將舞蹈的基礎動作拆解為簡單的教學單元,並加入鏡像、疊影等功能,讓初學者可在無壓力的環境下重複觀看並模仿動作。孩子們不僅能隨時隨地練習,還可以自由掌握學習進度,從而享受舞蹈的樂趣。實體教師則可專注於提供個別指導和糾正動作。這不僅提升教學效率,還讓學習過程更加。AI系統可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學習進度,個別需求進行教學,有效減少學習差異而產生的教學瓶頸。
▲團隊以AI捕捉動作生成,將舞蹈數據化,實現遠距偏鄉教學。
未來團隊計劃將AI教學技術應用於更多群體,並針對企業和學校的健康操等活動,進行動作設計與數據化,進一步提升員工和學生的健康意識。同時,還能應用於社區活動,讓更多長者透過簡單的健康運動受益。團隊也希望將更多舞蹈風格數據化,鼓勵老師將自己的舞風上傳至系統,讓各類舞蹈風格都能被數位保存並廣泛教學,為偏鄉地區帶來更多學習資源。
照片來源:CNEWS匯流新聞網團隊攝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聯發科技智在家鄉】以創新科技為茶鄉注入動能 「鹿谷小綠人」奪競賽優等獎
【聯發科技智在家鄉】AI遠距醫療突破偏鄉兒童早療困境 「北醫駐美代表」奪百萬首獎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 記者:李 映萱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