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克威專欄】美國關稅衝擊 跨境電商該如何應對
林克威/電商專家
目前全球仍然被美國課了10%的基準關稅,但不合理的的對等稅率延後90天實施,讓各國心中的大石頭可以暫時放下。其實根據2024年的數字,美國向全球進口了3.2兆美元價值的貨物,至少現在有3200億的關稅收入。
另一方面,美中之間的貿易大戰再次開打,對中國的「對等關稅」開徵稅率提高到125%,再加上美國總統川普剛上任時就要中國商品已徵收20%的額外關稅,所以實際總稅率是145%。
在跨境電商的部分,美國取消了中國貨品800美元以下的關稅豁免,長期依賴低價包裹的中國商家,如Temu、Shein,自美國時間4月8日起,每件商品將被徵收價值90%或75美元的關稅(取其價高者),到6月1日後升至150美元。2024年,有14億件的包裹透過此制度進入美國,中國、香港進口的更高達6成,再加上柬埔寨、越南也在加稅名單中,「規避路線」失敗的狀況下,如何出口也成了跨境電商的難題,部分台商也難逃危機。
其實台灣跨境電商的市場發展也愈來愈成熟,根據亞馬遜調查報告,2024年台灣B2C電子商務出口額達73億美元,超過台灣對德國的整體出口額(68億美元)。關稅提高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保護本國產業、減少外來競爭,增加本地的製造,但全球的供應鏈也勢必要重組,才能因應。
對跨境電商來說,產生了下列的影響:
一、 成本上升
提高的關稅意味著進口商品的成本增加,必須自行吸收或轉嫁給消費者。但價格上漲也會讓消費者對價格更加敏感,顧客可能會選擇更便宜的替代品或本土品牌,如何讓消費者的購買意願不變,需要有配套措施。
二、 供應鏈修正
電商可能要考慮在美國本地或其他低關稅國家尋找供應商;或是轉為內部生產及設立本地倉儲及供應鏈中心。
三、 購買方式變化
美國的經濟規模很大,GDP是全球的25%,消費市場則是全球的33%,對既得利益者來說,是很難取代的市場。如今商品取得的成本變高,許多美國家庭的開支一定會大幅上升。消費者面對高價格的情況下,依照商品的特性,可能會選擇租賃或共享服務,電商業者能不能提供相關的配套措施,也是考驗有沒有靈活應對的彈性。
全世界的大部分的買家,都有一個共同的心態,那就是「挑便宜的買」。雖然許多人認為,這樣的關稅風暴可能讓台灣品牌有機會被看到、消費者可能會更在乎CP值與文化內涵,但其實要經營市場,不是一蹴可及,需要長時間的規畫及投入。如今中國的電商被「打趴」,未嘗不是台灣電商的機會,本來就有經營美國市場的電商,若在供應鏈、行銷各方面能提升物流速度,而且強化顧客關係、會員經營的黏著度,只要價格相對之下又具有吸引力的話,一舉增加美國市場的比重不是夢!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Unsplash示意圖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林克威專欄】超過2萬訂戶 moPlus如何尋求盈利與顧客滿意的平衡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 記者:林 克威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