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專欄/賴政府執政一個月 學者示警:執政危機重重


名家專欄/賴政府執政一個月 學者示警:執政危機重重

image source:翻攝自國會頻道

文/劉嘉薇

賴清德總統上任一個月,已面臨政治風暴,若不謹慎處理應對,恐怕釀成更大的執政危機,不只影響2026年九合一選舉民進黨自身選情,更會影響中央政府施政「信賴」度。根據《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系統(日期:2024/5/20~2024/6/23)期間統計調查,賴總統執政一個月的燙手山芋,依照網路聲量大小,依序是國會改革、兩岸關係,以及能源轉型,若讓這三大議題網路聲量持續擴大,執政危機重重。其中國會改革聲量超過185萬,兩岸關係聲量超過46萬,能源轉型聲量超過20萬,後兩者聲量還遠不及國會改革聲量。

藍綠白三黨不過半!總統應該分享權力

國會改革的聲量高點同時出現在支持國會改革和支持青鳥行動的臉書粉絲專頁,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網路上對立立場與論述的框架,綠營「反黑箱」、「沒收討論」的框架在網路上一度取得優勢,藍營後起的「我不在青島東」和「我支持國會改革」框架逐漸平衡輿論,白營則以黃國昌直播獲得最多關注。政治學中的經典名言是,權力使人腐化,絕對的權力使人絕對腐化,因此對於權力的制衡,始終是我們觀察政治運作的重點。國會改革後,民眾對國會形象的評價和滿意度都在民意調查中顯示相當低落,除了國會需要努力改變形象,在三黨不過半的局勢下,唯有賴清德分享權力,才能終止未來朝野不斷衝突的戲碼。

由於國會改革案的通過以及行政院對國會改革案覆議案的失敗,使得賴清德未來施政重點的推動面臨阻力,顯而易見的是,他宣布成立「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及「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這三項是他的施政重點。成立三大委員會除了面對疊床架屋和集中權力於總統的批評,由於國會改革案與在野兩黨的對峙,加劇了彼此的不信任,若未來這些委員會開始運作,很可能未能獲得在野支持,將對其短期和長期執政形成障礙。因為賴擔任三大委員會的召集人,也引發黨內或民意支持基礎不足,因而集中權力於總統的疑慮。原先卓籌組內閣邀請一些企業界人士擔任政治職位,原意應該是希望淡化民進黨的色彩,緩和政黨對立的情勢,如今國會改革的衝突,恐凌駕了當初卓籌組內閣的美意。

賴清德聲援青鳥 劉嘉薇:應保持總統高度 提高民眾信任度

立委經常看新聞問政,很可能是因為欠缺資訊,調查權、聽證權將會補足這方面的劣勢,本次國會改革同時在民調上得到多數民意的支持,也說明多數民眾認為過去行政、立法失衡的天秤兩端應該得到平衡,而且權力分立與權力制衡是民主政治的天經地義。而賴清德確曾發言支持立法院場外青鳥行動,立場偏向民進黨,無法做一個全民總統,恐讓許多人民失望,使國會改革成為賴執政後的最大燙手山芋頭。我國憲政體制為半總統制,若能保持總統的高度,不介入行政部門與立法部門的衝突,才可能成為令人「信賴」的總統。「信賴」亦即「政治信任感」的概念,代表民眾對政府施政的評估、偏好和喜好程度。低度的政治信任感將影響民眾的政治支持。

兩岸關係與能源轉型聲量高 成潛在未爆彈

至於兩岸關係的聲量高點出現在賴清德520就職演說,以及就職後中國大陸軍演的影片,這說明了賴清德的兩岸政策無法讓人民放心。當然,陸委會主委邱垂正、海基會董事長鄭文燦被視為溫和派,期待他們在兩岸政策和交流上扮演軟化劑。能源轉型的聲量高點則出現在政論節目討論「供電危機應考慮核三延役?來自產業界經濟部長郭智輝卻因政治壓力「改口」!?」經濟部長的直言,成為執政黨立委口中的自走砲,只能嘆經長難為!兩岸關係與能源轉型聲量偏多,也成為賴政府潛在的未爆彈。



image source:《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系統



【以上言論,不代表《網路溫度計》立場】

分析說明

分析區間:本文分析時間範圍為2024年05月20日至2024年06月23日。

資料來源:

《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系統。

研究方法:

《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系統係擁有巨量資料,以人工智慧作為語意分析之工具,每月處理1000億以上中文資料的網路社群大數據資料庫,其內容涵蓋Facebook、YouTube、Instagram、Threads、TikTok、新聞媒體、討論區、部落格等網站。針對討論『賴政府執政五大棘手議題』相關文本進行分析,調查「網路聲量」(註1)作為本分析依據。

*註1 網路聲量:透過『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系統,計算社群討論及新聞報導提及的文章則數,聲量越高代表討論越熱,能見度越高。

延伸閱讀

520就職/賴清德內閣最新聲量揭曉!「他」聲量最高、好感度卻最低

賴清德就職滿月成立3委員會 遭藍委質疑「要當太上行政院長」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