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減產共識破局 全球塑膠公約談判未果 明年繼續

「公約太弱,不如不要!」聯合國原定於上週末談判「全球塑膠公約」,但2日凌晨仍宣告破局。主要的爭議在於源頭塑膠生產管制,雖然有100多個國家表示支持,但產油國強力反對。由於談判採共識決,達成協議不易。最後,大會決定明年擇期繼續討論。






全球塑膠公約進入閉幕,但最終未能達成公約草案,明年進入延續會議。圖片來源:UNEP/Duncan Moore(CC BY-NC-SA 2.0)





逾千名全球代表參與減塑遊行,隊伍繞行釜山BEXCO會展中心。圖片來源:綠色和平


迦納代表:草案缺乏約束力 不如不要


為減少塑膠污染、推動具法律效力的全球公約,聯合國進行了近兩年的塑膠公約談判。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南韓釜山舉行第五次談判委員會(INC-5)會議,原定這次是最終回談判,有望達成2015年《巴黎協定》以來最重要的環境協議。


會議主席、厄瓜多駐英國大使瓦爾第維索(Luis Vayas Valdivieso)在週日(1日)公布修訂版草案,但內容仍缺乏共識。閉幕會上,瓦爾第維索表示,會議應該暫停,擇日再繼續。各國對有害或有問題的塑膠與化學品的管理、塑膠生產、協助開發中國家減少塑膠污染的財務機制、條約原則上都有爭議。


最大的爭議圍繞在是否應管制塑膠生產。迦納談判代表阿杜庫米(Sam Adu-Kumi)指出,裡面有很多自願性的措施,光靠這些措施無法終結塑膠污染,全球需要的是具有約束性的公約。


「公約太弱,不如不要!」,阿杜庫米說,迦納的社區、水體、農田、溝渠到處都有塑膠,滿是塑膠的垃圾場也經常起火。


盧安達環境管理局(REMA)局長格瓦拉(Juliette Guevara)也強調,「盧安達不會接受一個『沒有牙齒』的公約。」






巴拿馬、斐濟、歐盟等國召開聯合記者會,要求限制塑膠生產。圖片來源:UNEP Flickr(CC BY-NC-SA 2.0)


氣候行動者登上名為Buena Alba的運輸船,這艘船正在裝載由化石燃料製成的塑膠主要原料,乙烯,預計這些原料將用於製造塑膠。圖片來源:綠色和平


產油國不同意塑膠減產 會議難達共識


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2020年塑膠生產和使用量達4.35億公噸,以此速度成長,預計2040年的年產量、使用量和廢棄物量將比2020年增加70%。


巴拿馬和太平洋小島嶼開發中國家(PSIDS)提案限制塑膠生產,獲得歐盟、38個非洲國家等102國的支持。俄羅斯、伊朗、沙烏地阿拉伯等則反對減產,希望以廢棄物管理解決塑膠污染。


去年的第二次談判排除了投票制,這次代表會議只能採共識決。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專家批,這是一個重大疏漏,導致會議癱瘓,「沒有投票表決,等於每個國家都有否決權。」


根據英國環境顧問公司Eunomia,2023年全球5大主要聚合物生產國分別是中國、美國、印度、韓國和沙烏地阿拉伯。塑膠工業協會(Plastics Industry Association)資料則顯示,2023年中國是最大的塑膠產品出口國,其次是德國和美國,三國共占全球塑膠貿易的33%。


中國跟美國都是塑膠生產大國,但未明確表態。《衛報》指出,訴求公約要有強制力的國家在週日舉辦了記者會,兩國均未出席。






GAIA等環境團體於1日召開記者會,要求減少使用塑膠、更具約束力的公約。圖片來源:UNEP/Bingying Liu(CC BY-NC-SA 2.0)


歧見擺不平 最後談判進入延長賽


大會預計明年召開延長會(INC 5.2)繼續談判。全球焚化爐替代方案聯盟(GAIA)認為,很難保證下次會議就能成功。巴拿馬代表團團長戈麥(Juan Carlos Monterrey Gomez)呼籲趕快回到談判桌,他說危機不會因談判延後而延後。


國際原住民代表在會後表達失望,並譴責大部分談判都未公開進行,欠缺原住民的聲音,也未能維護他們的權利。






原住民抗議公約談判未能保護原住民權益。圖片來源:UNEP/Bingying(CC BY-NC-SA 2.0)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