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街變天?】當北市府喊出大都更口號——那些歐洲建築師早有爭論、有效且永續的都市規劃在哪裡?
赤峰、南西商圈有最少74個店家遭檢舉違反土地使用分區管制,台北市府雖於11月初承諾輔導朝向合法化,不過市府同月喊出「迎向大都更時代」口號, 兩個商圈都被劃入都市更新地區通盤檢討,並將於12月6日及13日會分別舉行大同區、中山區說明會。
近代都市計畫的概念,於19世紀起源於歐洲。至台灣進入日治時期,台北市都市街道輪廓逐漸清晰;日本亦引進都市計畫制度,改善台灣傳統城市空間。本篇報導採訪專家、爬梳文獻,由歐洲建築師發表、影響各國深遠的城市規劃大綱《雅典憲章》,到我國法規與活化街區計畫,一探赤峰街未來可行的出路。
北市府喊出大都更口號 地政學者戴秀雄︰都市計畫分區本不合理
11月下旬,北市政府發出新聞稿,稱自2023年起陸續推出「都更八箭」政策,並已啟動全市更新地區通盤檢討,11月25日起,「修訂台北市都市更新地區暨擬定都市更新計畫案」公開展覽30天,並會舉辦四場說明會,赤峰、南西商圈所在範圍,也列入都更通檢之中。市府說明,劃定範圍的調整包括「配合TOD操作定義修正」、「範圍內符合具屋齡50年以上老舊建物之評估指標」;在中山區民安里,更說明商圈範圍內達劃定標準者,「為具有高度更新潛力及需求之地區」,剔除部分單一商辦大樓,將納入劃設為更新地區。
事實上,早在柯文哲擔任北市市長時期,已打算在中山站一帶進行TOD,以捷運引導地區發展。至蔣萬安為首的北市府喊出「迎向大都更時代」,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者戴秀雄問了一個關鍵的問題︰「台北市府對這邊想像是什麼?請問要發展住宅還是做商業?」
現行的《都市計畫法》第3條列明,都市計畫是指「在一定地區內有關都市生活之經濟、交通、衛生、保安、國防、文教、康樂等重要設施,作有計畫之發展,並對土地使用作合理之規劃。」意即都市規劃是用來平衡民眾各種合理的生活所需,而非單一作出限制。
台北比較有雛型的都市計畫,大概是從日治時期開始。當時日本廢台灣府為台北縣,並於1897年設置臺北市區計劃委員會籌備設市,1905年擬定面積約18平方公里、可容納15萬人口的都市計畫,至1920年始設台北市,1932年公告大台北市區計畫。
1945年,台灣光復後恢復省制。隨後中央政府播遷台北,人口急增,至1966年,台北市已形成政治、軍事、文化、經濟中心,並於翌年升格為院轄市。1983年,台北鐵路地下化工程展開,至1990年完成捷運初期路網規劃,部分區域進行合併,行政區劃大致訂定。
約半年前,赤峰街、南西商圈最少74個商家遭大規模檢舉,台北市府則是按1983年制定的《台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自治條例》執法。這條例嚴格限制商業和住宅用途。
戴秀雄向《環境資訊中心》記者指出,這次商家遭大規模檢舉,談及的正是歐洲建築師早年爭論過的土地分區問題。赤峰街在20、30年代,早已形成商住高度混合的生活模式,「房子都連著,你不會互相干擾才有鬼!」
在討論赤峰街商家是否違法前,他認為該《自治條例》本身並不切合台北市生活的現實,官方所訂的都市規劃也不合理,「為什麼在同個街區裡,商業區把人家住宅區包起來?」他指,規劃並非服務於抽象理念,「這是人住的,你要適合人生存」,法規賦予地方政府權力以公正第三人身份決定都市如何規劃,「但絕不是(市府)在那邊裝死。」
歐洲建築師們對城市規劃願景的演變 什麼才是城市存在的基礎?
什麼才是有效而永續的都市規劃?2010年台灣學者吳濟華、柯志昌於《城市學學刊》撰文,提到歐洲早有論述。
1928年,主要由歐洲各國建築師組成的「現代建築國際會議」(Congrès International d'Architecture Moderne,簡稱CIAM),在瑞士舉行第一次會議,制定城市規劃大綱,後被稱為《雅典憲章》(Charter of Athens)。在1933年第四次會議裡,建築師進一步檢視歐洲33個城市面臨的問題,並訂定都市發展應有的方向——都市應具備四個機能︰居住、休閒、工作、交通,並另有歷史遺產相關說明。二戰後,美國、日本、歐洲等國家及城市也制訂相關憲章。
不過,《雅典憲章》的爭議在於對城市進行功能分區。1977年,一群建築師共同發表《馬丘比丘憲章》(Charter of Machu Picchu),著重於城市急速發展下,如何協調人力、土地和資源,並批判《雅典憲章》的理念,認為城市不應只拼湊一系列功能、犧牲城市結構有機性,而是應創造綜合且多功能的環境。
《馬丘比丘憲章》憲章認為,「人的相互作用與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礎」,提倡「個人利益服從公共利益」,並建立公平土地使用法規,大眾運輸優先才能解決城市交通問題,也對資源和環境保護提出積極建議。
時至1998年,歐洲都市規劃師協會草擬《雅典新憲章》(The New Charter of Athens 1998),表明在未來世代必須堅持將民眾放在政策中心位置,皆因都市演進,是結合各種社會力量與市民生活行為。而2003年版本的《雅典新憲章》進一步確立社會、經濟、環境的連接性,在環境治理中,要保護城市免受污染和破壞、高效使用再生能源、大量增加城市和周遭森林與綠色開放空間,以維持空氣品質與氣候穩定等。
隨著歐洲社會發展,在整個都市計畫大綱轉變裡,可看到著重的是協調都市與社會紋理、建構空間夥伴關係,並強調由下而上,消除政治宰制。
台灣也有保存老區的法規和計畫 北市仍未與現實接軌
發展主義一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台灣政治人物亦喜以「拚經濟」來作政治宣傳。當無論是房市還是社會階層,都被倡議「向上流動」,我們又該如何保留一個城市的歷史和回憶,或以保育文資作為經濟發展的另一面向?
事實上,台灣中央與地方政府在面對活化老城、老屋,並非沒有法規與計畫。
以文化部為例,「再造歷史現場計畫」結合文化資產保存與地方空間治理,用以「連結與再現土地與人民的歷史記憶」、「提升文化內涵來提振文化經濟」等。專案計畫佈遍全台,從新北金銅礦業、淡水河口清法戰爭滬尾之役、雲林北港百年藝鎮、嘉義市重現木都、台東市北町日式建築活化等,每個區域都有其歷史故事,深化活化舊區的內涵。
法規方面,交通部觀光署於2014年頒布《指定觀光地區作業要點》,全國現有三處獲公告指定,包括於2016年9月率先認定的台南市「台南雙城地區」。該區以安平古堡、赤崁樓為中心,附近約5.4平方公里面積為法定觀光區,範圍內的民宿2017年開始合法開放。由於法規並無屋齡限制,老房在許可制及輔導方式下,可登記為合法民宿。
台南亦是全台首個縣市府制定「歷史街區振興自治條例」,自2012年開先例後,台南市府陸續進行相關調查及振興方案,以公私部分合作方式推動歷史街區的保存。按照條例,市府透過指認「歷史街區計畫」,以獎勵或補助方式,讓民間歷史老屋進行改建或再利用,以振興地方藝術文化和產業經濟。
相比《文資保存法》是認定單棟古蹟或歷史建築,歷史街區是多個街區的範圍,區內無禁限建,計畫亦是由台南市府文化局主辦。
地方政府對活化市內老屋也有不同計畫。台中市於2022年訂定「台中市歷史老屋再生補助作業要點」,推動老屋再生,其中台中東區的「富興工廠1962」,前身為超過60年的化妝品老工廠,設計團隊保留原有空間和使用痕跡,在園區內亦匯集咖啡廳、餐飲、服飾等,成為文創新平台,並獲得德國紅點設計獎、日本「Good Design Award」以及德國iF設計獎。
台北市都市更新處2023年「台北市生活巷弄計畫」中,赤峰街商圈亦是指認的街區之一,因著街區動能強、且有鄰近更新計畫及相關政策計畫,而被納入為優先示範區。
在這份計畫報告中,詳列赤峰街及中山捷運站一帶的歷史與產業文化發展——清朝時中山雙連地區又名奎府聚莊、三板橋莊和牛埔莊,今有書店仍以舊地名為名;日治初期開發前的牛埔仔及雙連陂(雙連的舊地名),有一處牛販市場,亦因鐵路運輸而成為重要工業區;雙連大溝舊水路正是牛埔排水路的主河道;日治時期御成町官舍的洋房式建築,為日本人居住的高級社區;光點台北則為日治時代的美國駐台北領事館。
既然台灣有法規、有計畫,為什麼在赤峰、南西商圈被檢舉時,市府卻沒有提出其他可行的發展方向?在過往訪問當中,幾乎每個受訪者、行動者都會問出一個問題︰我們想要一個怎樣的台北市、怎樣的未來?或許12月6日起一連4場的北市都更通檢說明會,就是一個契機,讓民眾參與都市更新、都市計畫的討論。
- 記者: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袁慧妍報導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