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旱災輪番上陣 柏林版「地下神殿」2026年完工
降水太多也太少 解決洪旱災交替成柏林重要課題
柏林雖然位於德國境內較為乾燥的區域,然而,隨著氣候變遷加劇,降雨變得集中,不下雨時陷入缺水危機,下雨時又因為雨量過大,老舊排水系統無法負荷,滿溢的污水進入施普雷河(Spree River)造成了水汙染問題,讓柏林市政府傷透了腦筋。
除此之外,柏林在很久以前其實是一片沼澤,都市逐漸擴張後,缺水反而變成一個大問題,近幾年頻繁的旱災,讓裸露未被水泥或柏油覆蓋的土壤,難以有效吸收又強又急的降水,除了造成淹水外,因旱災枯竭的地下水,至今無法恢復成五年前的狀態。
為了解決降水問題,柏林特別設置了獨一無二的「柏林雨水局」(BR),負責人尼克爾(Darla Nickel)博士表示,柏林已經意識到,水的價值是多麼珍貴。
因應這個危機而生的,就是現在正在建造中、有如「廢水停車場」的柏林地下污水儲存設施。
不透水表面致污水急速湧入 排入河川釀污染
事實上,早在2018年,柏林就已經開始朝向「海綿都市」轉型,即使如此,城市內高齡150歲的排水系統遇上大雨仍舊不堪負荷。
長達1萬公里的污水道中,約20%是「綜合污水系統」(combined sewage system),一旦雨勢過大,下水道的污水就會滿溢,從180多處逆流或潰流而出,直接湧入施普雷河。
綜合污水系統是指污水管道同時蒐集雨水及廢水,統一送至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然而,當水量過多,為避免淹水,污水處理廠來不及處理時就會讓水流入河道,最後造成河流污染。
除此之外,柏林自來水公司(BWB)解釋,柏林的水道小而緩慢,很難自然淨化污染。流經科隆的萊茵河這種大型河流,平均流速每秒2200立方公尺,而柏林的河甚至不到每秒10立方公尺。污染一旦進入河道,便難以自行清除,間接導致河裡的生物死亡。
據統計,每1%的土壤被水泥等人造建材封閉,就會提高3%的溢流風險。高度都市化下,沒有裸露的土壤吸收水分,淹水問題愈趨嚴重。柏林雨水局已開始對新建住宅祭出規範,協助其設計綠屋頂、綠建築,以在大雨來臨時有效蒐集、暫存雨水,而不是直接排入污水管線導致潰流。
最後,最重要的當然就是這個深埋首都地下30公尺處、一旦2026年全部完工,就可以暫存近1.7萬立方公尺雨水的地下儲水槽,儲水量相當於近七座奧運規格游泳池。
全球大熱門? 英國、荷蘭、中國皆啟動城市蓄水計畫
這個大型的廢水「停車場」就位在柏林知名的觀光景點布蘭登堡門(Brandenburg Gate)不到2公里處,計畫預算高達1.4億歐元。除了暫存雨水外,BWB也希望調節旱季時水資源不足的情形,截至2024年8月,柏林已啟動逾80個類似計畫,總儲存空間達到25.3萬立方公尺。
操刀的工程公司是海綿都市轉型經驗豐富的奧雅納集團(Arup Group)及蘇伊士環境集團(Suez Group),兩間公司分別在紐西蘭、中國執行過相關計畫;完工後,柏林污水處理廠處理不完的污水,將有機會下降至現在的一半,降低環境衝擊。
不只是柏林,英國、荷蘭等國都正面對極端氣候引發的雨量集中問題,目前的解決方式同樣是透過蓄水池、儲水槽進行;另外,改善房屋設計、結合植物種植等生態作法,也能有效減少雨水瞬間湧入污水管道,進而造成淹水及污染問題。
這些逐步調整都需要時間,BWB發言人納茲(Stephan Natz)說,但是氣候變遷會不會給我們這麼多時間,仍有待觀察。
- 記者:共同企劃:低碳生活部落格、環境資訊中心;文:李昱德(台達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寫手)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