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原生淡水魚有新成員 學者發表花蓮台塘鱧

台灣河川生態多豐富?或許能從持續發表的淡水魚新種一窺底蘊。海洋大學教授陳義雄去(2024)年底發表了塘鱧新種「花蓮台塘鱧」,在分類學上,型態樣式不但保留鰕虎亞目塘鱧科的重要特徵,明顯的差異更有別於既有的屬。這條奇特的魚,20多年來未再尋獲第二隻個體,沒想到去年底發表為新屬新種後,引發不少迴響,讓牠的身世更添神秘感。



花蓮台塘鱧。上圖為活體,下圖為標本。圖片來源:陳義雄 提供


「歐咕摟仔」塘鱧科 鹹淡環境皆宜


河川常見的鱧魚在台語稱為「鮕鮘」(koo-tai),而塘鱧則是釣客口中的「歐咕摟仔」(台語譯音)。多數塘鱧全身烏漆抹黑的特徵,屬於中型體型,身長約為15~20公分。台灣河川常見塘鱧有棕塘鱧(Eleotris fusca)、黑塘鱧(Eleotris melanosoma,黑體塘鱧)及刺蓋塘鱧(Eleotris acanthopoma)。


南部縣市曾自東南亞引入「筍殼魚」,即為全世界最大的塘鱧科,人為飼養可成長到40~50公分大小,原本欲發展成養殖產業,卻因牠們只適合生長在熱帶,到了台灣成長速度太慢而遭棄養,南部幾個水庫可見其蹤跡。


塘鱧適應環境的能力強,能生存於水體鹹度0~35‰(分母為1000)之間的水體。台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陳義雄說,無論淡水或海水的潮池都難不倒牠,既適應溪流河川,又可溯及河口,甚至濱岸潮池,扮演一連串能量傳遞及生態系的串接者。


大多數塘鱧常見於緩水流的河川,不過也有喜愛急流環境的丘塘鱧屬(Bunaka)及枝鰭塘鱧屬(Belobranchus)。丘塘鱧可長到20公分,特別喜愛大型河川環境,例如蘭陽溪、花蓮溪。


塘鱧生性兇悍,可以吃進體長2/3的小魚,甚至自相殘殺在所不惜。身形細長的花蓮台塘鱧據聞是和鰻苗一起「落網」的下雜魚,後被漁民收留。陳義雄推測,鰻苗應該是牠覓食目標。「牠的身體是長的,胃也是長的,一次吃一條鰻苗、鰕虎苗剛剛好。」


雖然溪流河川充滿著鱧魚,但是牠們是純粹的淡水魚。台語有句俗諺「鹹死鮕鮘」(kiâm-sí koo-tai)就是紀錄了鱧魚無法生活於海水的生態習性,所以當塘鱧遇見鱧魚或其他大型淡水魚時,不怕沒有鹹水環境可以躲藏。



棕塘鱧。圖片來源:陳義雄 提供


既「台」又美 自成一格名曰「台塘鱧」


花蓮台塘鱧是新種,也是新屬。屬名Formosaneleotris,中文命名「台塘鱧」,學名可拆解為Formosan加eleotris(塘鱧)。陳義雄表示,Formosan,既指來自台灣,也有漂亮的意思。「全世界很少有漂亮的塘鱧,尤其是鮮紅色的體色,從未出現過。」最初他收到這個標本時也不相信是塘鱧,畢竟塘鱧給人「黑黑髒髒」的印象,而他以「顯色系幾乎寵物色」形容花蓮台塘鱧。


除了體色,這條魚身上既保留塘鱧的共同特徵,也存在明顯差異。


「鰕虎、塘鱧都以感覺乳突排列方式和感覺管孔的結構特徵來界定屬別;這個屬完全沒有頭部孔器。」此外,塘鱧的型態都是雙背鰭、呈圓筒形,如棕塘鱧;花蓮台塘鱧身型卻細細長長如蚯蚓,並且第一背鰭退化導致單背鰭、無鱗片,不像其他塘鱧有鱗片。一般塘鱧科脊椎骨數25~28,新屬脊椎骨數則退化到24個。



花蓮台塘鱧的頭部。圖片來源:陳義雄 提供


台塘鱧也保留了塘鱧的共同特徵——鰓蓋條、腹鰭完全分開。另外嘴型和多數塘鱧相同,下顎特別延伸,上顎會被下顎包埋、下顎前凸。


不再等了! 發表之後迴響多


陳義雄找台塘鱧找了24年,找不到第二隻活體,他認為和牠的習性有關。「我們嘗試到牠的棲地觀察,那是佈滿鵝卵石的河床,一旦這麼小的魚,牠有如水中的蚯蚓,鑽入縫隙中,即使搬動石頭,只是讓牠躲得更深入,難以窺見更無從捕捉。」


20多年再也找不到第二隻,陳義雄決心將手邊的資料發表為新種,去年底獲期刊接納,為台灣淡水魚辨識出新成員。自從花蓮台塘鱧發表之後,引起不少漣漪。首先是得知全台灣第二隻個體的資訊,那是一隻橘紅色、肚子圓腫的雌魚。「雄魚是血紅色,肚子扁扁的,雌魚肚子則是腫腫的。」陳義雄解釋。


幾位資深鰕虎科研究專家聯繫他,對這條魚的資料甚感興趣,包括澳洲的研究者在南太平洋疑似發現相似的物種,堅稱他手上來自南太平洋的魚和花蓮台塘鱧是同屬或同種,希望能合作發表。有趣的是,南太平洋的個體取自純淡水河流,花蓮台塘鱧則是在河口捕獲,對方對此深感驚訝。


「澳洲的學者未能於澳洲或紐西蘭發現,而是在南太平洋的島上發現。」陳義雄認為,台塘鱧需要競爭性較小的島嶼河川才能發現,大陸型的河川恐怕不存在。


這些漣漪證明,「發表不是壞事,反而得到來自四面八方的訊息。」陳義雄肯定此次發表,讓這條魚的身世取得更多資訊。


至於特有屬的地位能維持多久?陳義雄表示,澳洲學者若證明南太平洋島發現的魚為同一屬,就不再是特有屬,不過仍需保留先發表者使用的屬名——Formosaneleotris 台塘鱧。至於是否為特有種,需待南太平洋的物種發表之後才能確認。



阿美族部落捕鰻魚的河口,有可能是花蓮台塘鱧活動棲地。攝影:廖靜蕙


逐鰻苗而居的塘鱧 醉人的身世別無分號


發表為新種,必須經過多方比對;經比對各國塘鱧屬標本,已有明確的差異。「新種的特徵很明確地排除全球30多屬的特徵。」他說,若未進行全球比對,勢必遭退稿。


提到這條魚的身世,說起來帶著醉意。對台灣魚類十分熟悉的陳義雄,多年前認識從魚販退休,潛心研究淡水魚的黃建霖先生。黃建霖常拿他不認識的魚圖片來請教陳義雄,也學著將魚死後製作成標本。2001年,當陳義雄看到這條血紅的塘鱧時,黃建霖告訴他,這尾魚死了,不過他將之泡製為標本,並道出這尾魚的出身。


原來黃建霖會在原住民撈鰻苗的夜晚,去找鰻苗之外的下雜魚,這條魚就養在漁民的魚缸中。經索取未果後,遂以一打米酒為代價,賄賂漁民的爸爸將這條魚帶走。這打米酒得以讓這條魚的身世解謎。「現在用再多米酒也換不到。」對此,陳義雄如此註腳,因為沒有人看過這種魚。


20多年前,他老闆建議他拆骨頭,但他遲疑著未做,因為捨不得,想等找到第二隻、發表之後再拆。這次發表前,他為這條魚拍了X光建檔,透過來自各地的訊息,他將持續尋找更多台塘鱧的蹤跡,也打算拆解部分魚骨完成骨骼及基因演化研究。「也許不僅是新屬,也釐清牠在鰕虎亞目塘鱧科的位置。」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