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午餐不只是要填飽肚子!改革供膳制度、推行飲食教育刻不容緩

學校午餐不只是要填飽肚子!改革供膳制度、推行飲食教育刻不容緩

撰文=李旻叡

董氏基金會自1984年5月19日成立以來,全方面關懷全民身心健康,致力於菸害防制、心理衛生、食品營養等工作,2024年5月17日舉行「董氏基金會40周年論壇」,其食品營養中心以「把關學校午餐及校園食品:建構與營造學校健康飲食環境」為主題,邀請行政院食品安全辦公室主任許輔及國內各界知名講者齊聚一堂,從不同角度進行與談,交流彼此對於理想中的學校「營養」午餐之意見。

學校午餐時間:實施飲食教育的最佳時機

學校午餐的供應有多種型態,若由多家廠商供餐,可分為選餐(每週或每月票選廠商)、輪餐(多家廠商輪流)兩種模式,採用輪餐可使廠商安排穩定的人力、供應量,以確保食材準備及製作安全。而對分區或群組學校來說,統一菜單可降低團膳製作複雜度、減少食安疑慮;至於偏鄉學校,小廠商或附近廠商無法供應足夠食材,可採用如公糧運送模式,使學生獲得安全、足夠的餐食,保障孩子的權益。

學校午餐不僅是福利,更是教育。前國立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林葳指出,學校午餐最初設立的目的是為了濟貧和改善學生的營養狀況,但隨著社會變遷和雙薪家庭的增多,學校午餐的推動已經不限於偏遠地區,如今應該將午餐納入教育的一部分,通過午餐的供應和指導,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營養知識和飲食行為。肥胖率、慢性疾病盛行率不斷攀升,飲食教育的重要性不容置疑,但融入正式課程中的確不容易,因此飲食指導需要配合午餐供應進行,不論是隨著菜單公布食材相關資訊,利用海報單章或影片進行宣導活動,或是讓老師、營養師在學生用餐時提供指導。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表示,以「衛生、安全、營養、美味、惜食、感恩、合作」為目標,希望學校午餐和飲食教育可以培養孩子們對於健康飲食的興趣。董氏基金會2016年受到國教署委託,依據《學校衛生法》第16條,研訂《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健康飲食教育指導內容及規劃範例》,也因應2022年《食農教育法》公布,為使法案更臻完善,2023年重新檢視、參酌課綱調整學習重點及所對應之學習階段,修正為《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健康飲食教育指導內容及規劃》,學校若要進行健康飲食教育,可依學校需求及教學階段,參考運用指導內容和行事曆範例。

學校午餐挑戰:供膳衛生安全、均衡營養目標、專業人力問題

然而,配合午餐供應進行飲食指導仍面臨許多挑戰以及需要討論的議題。董氏基金會董事、國立台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教授呂廷璋談及學校供應食品的衛生安全,強調最重要的就是預防食品中毒。根據111年度食品中毒案件攝食場所分類統計,學校發生食品中毒之案件數為48件,排名低於供膳之營業場所的325件、自宅的80件,然而學校發生食品中毒的患者數卻高達1601名、排名直升第二,只低於供膳之營業場所的1965人,顯示團體供膳影響的人數多,更需重視食品衛生安全。

輔仁大學食品營養系前系主任副教授曾明淑說明,校園午餐應以安全、營養及健康為目標,食物內容與營養基準已經制定出各類食物供應之目標份數,但考量到經費等各種問題,目前大部分學校未能達到目標,尤其是乳品類及水果類,呼籲應先把午餐重點放在是否提供合乎美味及營養需求,而不該僅拘泥於菜餚道數,另外,也點出目前專業人力不足的問題,希望各校可以配置足夠的營養師和相關人力,使營養師可以充分發揮膳食供應與飲食教育之功能。

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王瀚陽表示,根據全國家長問卷調查,營養午餐為家長最為重視的議題排行第11名,除了營養及安全之外,關注重點還包含價格、食材、人力是否保持透明,以及如何通過營養午餐給予教育,特別是食農教育法通過之後,要教導孩童們什麼?

修訂專法可否為學校午餐及飲食教育改革帶來成功的曙光?

如何規劃學校午餐供膳制度並提供下一代飲食教育,各界意見各有不同,但立即改革的重要性已成共識。目前教育部由擬定的《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午餐及飲食教育條例》草案,正在舉行公聽會、商議之階段,預計最快在2024年下半年新會期會送進立法院,重點包含學校午餐供餐期間及方式、午餐費收取及補助、食材供應、諮詢會、輔導會及供應會之設置、營養師設置及職責、學校午餐專責單位及人力聘用、食物內容及菜單設計、營養基準及採購規範、業務單位及人力、衛生管理及資訊登載、財務收支帳務處理及透明化、飲食教育內涵及推動等事項,此法是否能順利通過、解決目前學校午餐的各種困境,也為被視為台灣營養午餐改革關鍵之一。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日本營養教師是校園午餐要角、韓國免費午餐是國家政策! 日韓怎麼看待校園午餐的重要性?
台日午餐交換、國產紅豆入校園!校園午餐怎麼用創意推動食農教育?
如何以校園午餐實踐永續食農行動?日本營養教師親授食育心法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