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反社會人格殺傷力 心理諮商矯治倫理道德發展

專欄/心理學教授李玉嬋


中捷砍人不幸事件發生,搭乘捷運交通工具的不安感,讓人擔憂如何防堵。或推測行兇可能與精神異狀有關,雖曾就醫精神科也有被輔導紀錄,卻無妨礙其大專生活讀書實習適應,也有著高專業背景的父母與家庭功能,沒顯現異常。難歸因精神疾病導致行兇,有人從臉書揣測其熱衷政治與關注廢死貼文,被逮喊不想死又希望被處死矛盾心態,非心智障礙。檢察官也依其能對答無礙且預謀詳細犯案,認定其心智正常。該如何理解暴力攻擊原因以便防範?


分析是反社會人格違常障礙行徑,非一般精神疾病理智失控,未必藥物能矯治,關入司法精神病院也非解方。不教而殺謂之罪。建議矯治需重建其道德倫理發展感化教育,用心理諮商個別化與其深入對話、諮詢、商量來矯治,破除已成形的扭曲性格,改變停滯在避罰求利的低度道德觀,提升能合乎社會律法及倫理良心的自律可能。


長年教授心理學的李玉嬋教授指出一般人應認識變態心理學中常見四種人格違常:反社會人格、自戀型人格、強迫型人格、邊緣型反覆無常人格型態。矯治有一致穩定性的人格,需要花費時間運用道德倫理發展教育及心理諮商來導正違常的行為、觀點與心態,急不得。可惜雖曾使用學校諮商輔導和精神醫療,卻未能適時被察覺反社會人格違常問題,連有醫療背景父母親也未必有這樣的認知警覺,錯失矯治時機。


對照世界衛生組織最新強調的心理健康定義,不再是追求沒有精神疾病而已,更需培養正向情緒與正向功能來感受到人生是有幸福希望感的。哈佛心理學博士湯發鉅乃以台灣圓緣慈善推廣協會,於113年5月23日舉辦公益講座,宣導積極培養正向美德與慷慨助人的慈善推廣教育,有機會讓反社會人格者去接觸幫助身心障礙的老憨兒,或可以愛助礙的慈善影響力做為根本矯治之法。同時請了台北市立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徐淑敏教授,以公共政策倫理為講題,講述如何將倫理道德素養作為公共政策之依歸,痛定思痛,逆轉被暴力衝突撕裂的台灣社會人民人格穩定與幸福。


圓緣會理事長李玉嬋也以心理學教授專業於講座中,介紹以發展心理學家柯爾伯格透過倫理兩難研究,發現人從小到大可能發展進入倫理道德發展三階六段,以利道德倫理感化教育設計參考。以此檢視行兇學生的倫理道德人格發展,其實是停滯在最低階的「道德發展成規前期」,只在乎1.行兇「我會不會挨罰?」的避罰服從判準(有精神病史可避罰?),或2.砍人「對我有何益處?」利己功利判准(廢不廢死我就會死或不會死?)。身為大專生層次,卻未發展進階到「道德發展成規期」,不在乎3.捷運砍人「會不會丟臉?」人際認可判准(不在乎別人觀感?),未曾想4.傷人「是否合法?」的維護權威與社會秩序道德判准(不在乎自己犯罪被關?)。當然更難發展進入最高道德層次的「道德成規後期」,沒有5.能考慮「法律/規則是否公平?」處置加害者暴力攻擊的社會契約作為道德判准,或6.「符合普世原則與良心?」普遍倫理道德判準。



翻轉反社會人格殺傷力 心理諮商矯治倫理道德發展
圓緣會理事長李玉嬋教授在講座中分析近期熱議的中捷砍人事件的反社會人格者道德發展遲滯

高等教育大專生欠缺道德發展素養,投資以一對一的心理諮商機制,來矯治反社會人格違常的自傷傷人機率,有其必要性。管理學大師強調,時間花在哪裡,成就就在哪裡。花時間推展道德倫理教育及心理諮商的個別感化心理教育,去扭轉人格障礙,是值得投資以節省社會成本的公共政策倫理思維。


然而,道德發展也有性別差異。發展心理學家季里根認為,發展心理學家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三階六段論是男性社會的取向,他研究發現女性的道德發展觀點不太一樣,提出女性道德發展特有的關懷倫理學有三階段:個人生存à自我犧牲是善à非暴力原則:不得傷害他人/自己。以關懷倫理作為道德倫理發展教育的極簡哲學,便於推廣利他利社會的倫理道德觀,可供緩解陽剛社會衝突暴力的殺傷力。


當然,心理諮商與道德倫理教育需要花些時間去扭轉人格障礙。人人也需要增加自我防護技能與緩解緊張情緒的安心心法,讓自己可以搭乘捷運平安出入。圓緣會公益講座也加碼CPR急救課程,透過自助助人應變救急等技能,掌握求生黃金時刻。圓緣會創會理事長曹晏華表示,透過12年來上百場公益講座推廣圓融、緣善、真愛、公益精神,希望以慈善有愛幫忙提升台灣人高道德倫理發展。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